近年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一方面,企業在研究與開發(R&D)總費用中的投人比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企業在推動技術產業化和*技術創新方向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但總體上說,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低,國際競爭力不強,利用外資與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互脫節。
創新一詞*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用以指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的組合。這種新的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新供應來源,實現新工業組織。他認為,只有將發明引入生產體系才能稱為創新。技術創新是指將有商業價值的新思想變成商業化產品活動,也就是新技術、新工藝設想,經過研究開發,實現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營銷整個過程中一系列活動的總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對于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十分迫切,而且對于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從技術創新的本來意義上講,技術創新是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應用,這個過程主要應由企業完成。技術創新區別于科學研究,就在于技術創新是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以創造財富的過程。市場是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市場需求是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市場實現程度是檢驗創新活動成功與否的*終標準。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企業離市場*近,*了解市場的需求,只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創新才實現了本來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主要是由企業決定的,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其次,從企業競爭力看,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國內企業雖然加大了技術創新的投入,但在技術發展方向上主要跟在別人后面追趕,致使產品面世后,由于技術和搶占時機的差距而得不到相應的市場支撐,即便有了某些領域的應用,由于范圍太窄也極易夭折。
第三,從對技術需求看,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和產業加工度加快提高階段,不同于以往填補*式的結構升級過程,新階段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是技術升級,隨著投資品和中間品需求的迅速增加,企業對技術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繼續沿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推進產業技術進步,我們將難以承受大量引進技術的巨額成本。
第四,從技術上可獲性看,企業從國外引進更多先進技術的難度也在加大。隨著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分工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換,在許多領域我們需要引進的技術已經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前沿技術,擁有前沿技術的跨國公司從保持自身競爭力的需要出發,擁有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從國家戰略利益考慮,都會對轉移或轉讓技術持更加謹慎甚至封鎖的態度,繼續從國外引進更多先進的技術難度在加大。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迫切需要看,還是從企業自身發展和增強競爭力的要求看,都要求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優先地位,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