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齒輪行業體量很大,年銷售額已超過2200億元,但有部分關鍵零部件仍然需要依靠進口,堅持創新驅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CGMA會長馮光近日在2017中國齒輪產業大會暨CGMA年會上表示。
齒輪作為工業的基本元素,是制造裝備業中*為基礎、*為核心的關鍵部件。協會秘書長王長路在會議上報告介紹了全球井噴涌現的一些高新技術,針對電驅帶來的嚴峻挑戰,強調未來產品將從齒輪向外延伸,提出了“齒輪+”的概念。
高端齒輪產品仍短缺
我國齒輪行業規模以上制造企業1000多家,骨干企業300多家。2016年齒輪產品銷售額達到2205億元,約占機械通用零部件總銷售額的61%,產業規模已經連續數年位居全球*。我國齒輪產品正從中低端向高端轉變,部分高端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工業機器人RV減速器、時速≥350km/h高鐵齒輪傳動裝置等高端齒輪產品仍大量依賴進口,對外貿易逆差巨大。2016年,我國齒輪產品進口額高達142.03億美元,出口54.81億美元,貿易逆差高達87.22億美元。2017年上半年其中齒輪專業進口額為75.86億美元,同比增長18.44%。
國家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是制造業領域優先發展的技術主題,要重點研究開發重大裝備所需的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的設計、制造和批量生產的關鍵技術。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堅持發展整機與提高基礎配套水平相結合,努力實現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帶動基礎配套產品發展,把重點發展高精度齒輪傳動裝置作為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之一。工信部發布的《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重點發展11類機械基礎件,包括超大型、高參數齒輪及傳動裝置等基礎件。工業強基工程是“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基石,決定著制造強國戰略的成敗,是支撐規劃綱要中十大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明確了高精密減速器“一條龍”應用計劃等內容。
專家坦言七方面問題
王長路認為,齒輪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基礎研究和基礎數據匱乏,使得產品設計和制造缺少數據支撐;二是缺乏面向全行業的齒輪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開發、重要科技成果轉化及工程化應用研究的創新平臺,缺乏指導齒輪及其傳動裝置設計、制造改進和可靠性提升的測試評價服務體系;三是齒輪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導致高端齒輪產品大量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四是高端產品研發、制造能力不足,中低端產品產能嚴重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五是齒輪產品質量及其穩定性差,產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壽命短,可靠性低,不能滿足主機配套需求;六是高層次研發和高技能人才普遍缺乏,整體人員素質亟待提升;七是齒輪行業不少中小型企業陷入融資困難、稅費負擔重等困境,抗風險能力很弱。
副會長呂超指出齒輪行業的競爭對手不是來自行業內部,而是電機行業,*大的挑戰是直驅電機,齒輪行業應該適應變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王長路認為,針對齒輪行業高端產能不足、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競爭異常激烈的現狀,齒輪分會主要采取如下措施進行行業自律和壓減低端產能。一是加強行業自律,制定行業規則和相關標準,實施行業監督,抵制低質低價產品;二是發揮市場引導作用,推進齒輪供給側改革;三是培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筑企業獨特的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四是積極推進兼并重組,鼓勵小企業進入大企業進而拉長產業鏈,形成大型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五是推進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
王長路概括表示,行業發展需要一是“高新”,即高新技術和高新產品;二是“挑戰”,即齒輪行業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電驅的挑戰可能是顛覆性的;三是“合作”,既指行業產學研的深度合作,又指齒輪協會內部未來的團結、合作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