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十二五”規劃于5月初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這是繼2006年因外資不斷并購國內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引發國內爭論,致使《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2009年初因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為期3年的《裝備制造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后,中國裝備制造業又一綱領性政策文件。
在此之前,科技部已正式公布了《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國在裝備制造業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缺失的問題在“十一五”期間依然嚴峻——“構成智能制造裝備或實現制造過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如新型傳感器等感知和在線分析技術、典型控制系統與工業網絡技術、高性能液壓件與氣動元件、高速精密軸承、大功率變頻技術、特種執行機構等”。
長期關注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原《裝備制造》主編、北京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研究中心研究員邵振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陸的裝備制造業的規模擴張得益于國內需求的拉動以及發達國家因市場飽和的低端產業轉移,但中國制造業的基礎依然薄弱,尤其是在材料、傳感器、軸承等機械基礎元部件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巨大。在薄弱的基礎上,即使整體設計能力實現突破,也難以*終制造出高端產品。”
“十一五”時期,科技部在863計劃先進制造主題領域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領域對石油化工、汽車等典型行業高性能傳感器、流程工業數字化儀器儀表以及軸承、液壓元件等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都設立了課題,但記者還沒有在科技部官方網站上發現前述科技計劃項目課題通過組織驗收的公開信息。而作為智能感知關鍵技術的傳感器,國家863計劃自“十五”時期就開始立項,但至今沒有出現有市場影響力的企業和產品。而在另一新興產業智能電網領域,中國雖然有超過600多家電表終端企業,但在國家電網公司的兩輪智能電表解決方案公開招標中,沒有一家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入圍。
2010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2011年12月工信部又印發《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機械基礎件是組成機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單元,包括:軸承、齒輪、液壓件、液力元件、氣動元件、密封件、鏈與鏈輪、傳動聯結件、緊固件、彈簧、
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礎制造工藝是指機械工業生產過程中量大面廣、通用性強的鑄造、鍛壓、熱處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工藝;基礎材料特指機械制造業所需的小批量、特種優質專用材料。
2012年1月,工信部分管裝備制造業的副部長蘇波在一次論壇上公開表示,改革開放之初,發達國家還愿意把二流、三流技術轉讓給中國,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在裝備制造領域已經有長足發展,但高端只能依靠自主創新,發達國家不會向中國轉讓*技術的。
對此,邵振偉研究員表示:“新中國成立之初,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代表,中國在蘇聯大規模援助下迅速建立起相當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但這不代表中國從此自己具備獨立的技術創新能力。前蘇聯在基礎研究、電子和機械元器件領域與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也很大。實際上應該說前蘇聯強大的軍工產品實力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其頗有風格的集成創新能力,但在材料、集成電路和精密機床等領域與美日德的差距一直非常大。”
今年3月,中國發布了全球首款工業物聯網核心芯片,由重慶郵電大學和臺灣達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歷時5年聯合研發成功。記者已經證實,臺灣達盛獲得的經費不過才100萬人民幣。位于美國硅谷的伯克利模擬集成電路公司CEO泰德先生崔此表示:“臺灣集成電路產業用了15年時間從美國吸引人才回臺創業,并融入全球產業鏈,中國大陸還需要時間來吸引和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