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2012年全國博士后材料科學與工程論壇”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論壇以“先進材料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涉及納米與信息技術材料、生物醫用與綠色能源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科研領域,緊密結合先進材料在百姓生活,工業發展與環保節能等方面的應用,為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提供全新的動力。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材料的發展史。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鋼鐵時代,再到高分子材料時代、復合材料時代,材料的進步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進入每一個嶄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每年已超過千億美元,由新材料帶動而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市場更為廣闊。我國是世界*大制造業國家,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重要戰略決策,對于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材料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在過去30多年,尤其是近10年中,材料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異常迅猛,新材料、新工藝層出不窮,為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創新的關鍵是創新型人才培養。自我國博士后制度誕生以來,國內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已經建立了超過800個博士后流動站,一些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區也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全國共有13000多名*博士后科研人員辛勤工作于各行各業,為我國科技事業默默奉獻,其中就包括在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不斷開拓創新的博士后科研人員。
人類生、老、病、死少不了就醫及身體健康的維護,因此各種生化、生醫儀器及傳感器便因應而生,如檢測人體內之血液,血壓,pH值……等。另外激光技術應用于醫學上的切割、開刀手術;陶瓷做的假牙、人工骨、人工關節的材料皆有進展。這些技術使得人工義肢、器官等更能與人體適應使病人感到更舒適,同時也延長了人類的壽命。然而,由于醫用材料的發展限制,人工植入技術受到了阻礙,病人也由于材料的高昂制備費用需要支付天價的手術費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先進材料與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會議將帶動先進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一方面能進一步加強醫用材料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也能極大的降低材料的制備成本,減輕病患者的負擔。使*的醫療護理清晰走進平常人的視野,平常的進入老百姓的生活。
在能源方面,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的發現,使得人類的能源問題暫時獲得解決。但許多發展中國家正相繼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對資源、能源的需求將進一步遽增,由此造成的資源能源短缺問題會日益嚴重。開發并使用無污染的新能源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國產核電大型鍛件制造瓶頸一直制約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由于國內工藝、材料研究的相對落后,以及研制費用高、周期長和制造難度大等原因,再加上國外對大型鑄鍛件的材料研制和工藝技術均采取嚴密的封鎖,國內形成了大型鑄鍛件“奇貨可居、有錢難買”的局面。為攻克核電大鍛件國產化制造技術難關,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課題攻關組,全面開展核電大鍛件技術研發工作。在大型鑄鍛件涉及的材料、工藝、檢測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合作雙方聯合成立“大型鑄鍛件工程技術中心”、“潘健生院士工作站”,針對重點、難點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成立冶煉、鑄造、鍛造、熱處理、焊接和計算機模擬與仿真等專業項目組,按具體研究的課題內容再分成若干小組,協同攻克難關。將“產學研”落在研制的每個環節。*終,上重廠通過*控制,完成了該大型鋼錠的制造,產品取樣部位成分均勻,有害元素含量遠低于標準要求,為鍛件的*終性能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