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制造業始終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制造業較為發達,其水平位居世界*。發達國家均把制造業作為強國之本,尤其是以裝備制造業為主要支柱,以迎接世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更加激烈的競爭。我國有關部門曾組織有關方面的力量,對近年來世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調研分析認為,以裝備制造業為主要支柱的當今世界制造業,正朝著廣義上“大制造業”的方向發展,其涉及的概念和領域正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和整合。
“大制造業”表現之全球化
隨著現代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化戰略已成為指導各跨國制造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重要戰略之一。這輪跨國制造公司新型全球化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制造出*終產品,并進行全球銷售。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制造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國外生產廠商按其要求生產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絡,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銷售,并提供售后服務。二是制造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加工制造網絡,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銷售。如波音747飛機含有約450萬個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來自近10個國家的1000多家大企業和15000多家小企業。
制造業的全球化,使裝備制造業的生產、營銷、資本運作、服務以及研究開發均擴大到全球。世界裝備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重新分布和整合,即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重組。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局域網和內部網,與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動態聯盟,從一個無國界的市場中實現異地設計、異地制造和遠程銷售。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方式、經營管理,企業結構與地區、社會的協調發展等方面均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新型專業承包制造業EMS(電子制造服務)和ECM(電子合同制造)發展迅速,不僅使世界電子工業受到了影響,并將對世界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分工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制造業”表現之集群化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在產業集群化中,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在某一區域有機地聚集在一起,這些在地理上較為集中的企業、相關機構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贏得核心競爭力。例如英國共有154個產業集群,分布在18個地區,美國的硅谷、德國索林根刀具業群和斯圖加特機床業群等,也都是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
“大制造業”表現之信息化
近年來,制造業的網絡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充分顯示了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的趨勢。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柔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開發、推廣和應用,并逐漸向制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裝備制造業將實現產業的信息化、軟件化、高附加值化。從技術發展特征看,表現為技術的融合化;從產品發展看,表現為產品的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從系統管理角度看,表現為集成化、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