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繁榮,一般來說產品的價格都要上漲。作為原料、能源等上游產品的價格,更是呈放大倍數的上漲。近三四年來,我們就見證了石油、鐵礦石、銅精礦等大宗原料國際市場價格的節節攀升。
經濟學同時認為,當某一勢力對一種產品的供應量占有一定的比例時,就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
也就是說,這種壟斷可以影響產品的價格。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份額還不到50%,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著石油的價格。
當然也有例外,稀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擁有稀土儲量、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四個世界*,但是在世界市場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近15年以來,中國的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稀土價格卻下降了36%。同時,中國所生產的稀土產品多為低端產品,生產企業的利潤只有區區1%~5%。
一個具有資源優勢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卻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不能充分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中國稀土產業到底怎么了?近日,記者帶著相關問題走訪了我國稀土產業研究專家、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柳正。柳正對中國稀土產業狀況、世界稀土市場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發展中國稀土產業的見解。
A、缺專利中國稀土只能“為人做嫁衣”
根據美國礦務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稀土氧化物的儲量為8900萬噸,占世界的59%。中國有關方面估計的數據雖然較低,但仍居世界*位,而且中國的稀土資源品種較為齊全。內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冕寧等地蘊藏有豐富的輕稀土元素,江西、廣東、福建等地重稀土元素蘊藏豐富。與此相對應,形成了北、南兩大生產體系:北方以包頭稀土資源為主、四川稀土資源為輔,構成輕稀土生產體系;南方以江西、廣東的離子型稀土礦為主要資源,構成中重稀土生產體系。
目前,中國稀土礦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已超過20萬噸,冶煉加工年處理能力超過16萬噸,產品產量和供應量均達到世界總量的90%以上。2005年,中國稀土初級產品產量為11.87萬噸,冶煉分離產品產量達到10.39萬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稀土生產國。
然而,中國生產的稀土產品卻主要是永磁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和拋光粉等中低端產品,國內使用的高端產品則大部分需要進口。中國稀土產品出口,一直以低、中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為主,初級產品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75%,而高純單一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合金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僅占出口總量的25%左右。
研究表明,在稀土產品的價值鏈上,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的價值之比為1∶50∶500,中國豐富的資源蘊藏量和巨大的冶煉加工能力實際上是在替人做嫁衣。
稀土產品分為稀土冶煉分離產品(低端產品)和稀土功能材料產品(高端產品)。目前中國的稀土萃取分離技術在世界上已經獨樹一幟,但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產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掌握了生產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技術,形成了系列專利。這些專利不僅代表著技術,還意味著市場和利益,制約了中國稀土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的轉移。
具有“永磁之王”稱號的釹鐵硼是使用量*大的稀土功能材料,2005年全球產量為5.5萬噸,其中3.5萬噸為中國生產。但燒結釹鐵硼和粘結釹鐵硼的技術專利則分別屬于日本住友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兩家公司還達成協議,規定同類產品若進入日本、美國或歐洲市場,必須同時購買雙方的專利,并收取5%的銷售提成。
柳正指出,發達國家的企業采取跑馬圈地的方式,利用其稀土專利技術優勢對中國稀土產業進行扼制,攫取了稀土產品生產的大部分利潤。另外,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很多附加值高、價格昂貴的高端稀土產品,中國企業沒有權利進行生產加工,國際市場份額也被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所壟斷。
B、缺戰略國外公司“一單發百家”控制市場
世界稀土消費市場比較集中,目前已形成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美國和歐洲四大消費市場,其稀土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稀土消費總量的35%、28%、20%和13%。
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因此從稀土的供求關系中便可以分析出稀土的價格狀態和走勢。2004年,世界稀土市場的需求總量為8.8萬噸,而供應總量卻達到了12.39萬噸,其中中國的消費量為3.34萬噸、產量達到9.83萬噸。
柳正指出,從以上兩組數字不難看出,世界稀土的供應量遠遠大于需求量,因此勢必造成價格低迷。同時,中國的稀土大部分用于出口,并造成了稀土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稀土價格比較高,大量資金涌入稀土行業,新建和擴建了一大批冶煉廠,再加上上千家民營或私人大小礦點的一哄而上,使得中國的稀土總產量急劇增加、出口量也隨之迅速增加。從1990~2005年,中國的稀土產量由1.6萬噸增加到11.87萬噸,年均增長14.3%。
柳正說,由于中國的稀土出口量過大,且出口秩序混亂,導致國際稀土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稀土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而且,中國的初級稀土生產廠有100多家,而國外的進口商只有那么幾家,造成進口商“一單發百家”、而中國供應商則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局面。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一落再落,目前已經被壓低到*高價格時的64%。
在市場價格低迷的時候,一些稀土資源稀缺的國家則趁中國出口廠家低價競銷之機大量購買,增加儲備。美國從1999年開始停止開采本國的稀土礦,全部從中國購買。日本從中國采購稀土精礦以后,將其沉如海底以備日后使用。
因此,盡管*近幾年中國對稀土出口加以宏觀調控,限制稀土大量出口,但成效甚微。每當稀土價格略有上漲時,外商就停止采購使用庫存,中國企業則由于承受不了庫存的壓力而再次降價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
C、缺話語權加強資源控制建立價格聯動機制
如何加強出口管理使中國企業充分享受市場增長所帶來的利益,是中國稀土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柳正建議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大礦山開發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控制稀土生產總量。中國稀土出口價格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稀土冶煉分離能力過大、重復建設嚴重,從而造成市場供大于求。因此,要加強各省在稀土總量控制上的聯合行動以打破省區界限,通過加大礦山開發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控制稀土生產總量。此外,鑒于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認為配額分配不足,因此制定生產總量指標應當主要以出口總量指標為依據。
二是加強出口管理,繼續實行出口總量控制。出口總量指標應當根據世界稀土供求狀況以及國內稀土生產情況而定,控制出口總量應堅持采用配額管理制度的辦法,繼續嚴格按規定發放稀土產品出口許可證。同時,海關要對稀土產品的出口進行監管,嚴格限制各類稀土礦產品和初級產品的出口,禁止中、重稀土初級產品出口。另外,可以適當采取其他經濟手段,如征收特種礦產資源稅等加以補充和完善。
稀土產品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是促進中國稀土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自1998年實行以來,其對限制低附加值稀土產品出口、調整稀土產品出口結構、促進稀土產業鏈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原有的稀土出口配額制度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尤其是在出口配額的分配辦法方面弊端更為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稀土產業發展的需要。
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稀土產品出口管理目錄,調整出口配額管理范圍。目錄可以包括三類:禁止類,主要稀土精礦等初級產品一律不得出口;限制類,如氧化物和金屬,對這類產品實行出口配額管理;鼓勵類,主要是高附加值產品,應該取消出口限制。此外,稀土出口配額的發放應當向資源產地和重點生產企業傾斜。
三是爭取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話語權。稀土行業有必要采取聯合行動成立價格聯盟、建立價格聯動機制,實行一致的限產和提價措施統一價格、一致對外。國家有關部門可設立稀土專賣局,對釹、鐠、銪、鋱、鏑等在稀土市場起風向標作用的稀土元素實行專賣,采取穩定價格的措施,打破國外稀土商家對市場的控制。作為治本之策,稀土行業必須通過聯合與重組的方式,抓緊組建由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稀土集團,使稀土行業盡快形成幾個跨地區、跨所有制,集科工貿、產學研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公司,以徹底擺脫困境。
D、缺創新要從戰略高度謀求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稀土資源優勢難以發揮,除了價格上受制于人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少自己高附加值產品的知識產權,企業始終處于稀土產業鏈的低端。柳正說,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目前我國稀土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雖然較多,但力量分散,近6000名科研人員分散在數百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二是在稀土高新產品應用材料技術研發上投入少,有限的科研經費又比較分散;三是我國稀土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薄弱。
柳正分析認為,稀土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稀土的新產品、新市場開發,是隨稀土應用技術的開發而發展的。因此,要使中國稀土產業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高端,首先要整合目前的科研力量,加大國家財政對稀土開發應用的資金投入,依靠科技創新來加快稀土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次,要把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鼓勵稀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同時,稀土企業也應該從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高度謀發展:一是要加快稀土選礦、分離等生產領域的技術開發,加強對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再生回收等技術的研究,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生產成本;二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稀土應用研究領域的技術進步。
柳正說,中國稀土產業整體經濟效益較低,根本原因還是科技創新意識不強,技術開發能力不夠,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因此必須大力加強科技創新。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具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