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新車銷量占比達44.3%,累計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
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交出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在全球汽車產業中大放異彩,成為當之無愧的增長引擎,不僅驅動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也深刻影響著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走向。
政策推動技術突破產品升級穩居全球市場*
市場研究機構RhoMotion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10萬輛,同比增長28%;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到550萬輛,占比超過60%,同比增長32%,高于歐洲市場的26%,遠高于北美市場的3%。
顯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在市場規模還是增長速度上,都穩居全球*,而這離不開政策、技術、產品的協同發力。
2025年上半年,我國“兩新”政策持續加力擴圍,“政策紅包”效應充分釋放,國內車市增量空間加速打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實現大幅增長,跑贏整體車市——遠超汽車整體產銷12.5%和11.4%的同比增幅。
除了政策推動之外,核心技術的突破也是新能源汽車實現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以動力電池為例,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存在低溫續航短、低溫充電慢、低溫動力弱等痛點,嚴重制約了在冬季寒冷地區的推廣使用,因此有著“電車不過山海關”的說法。
為了攻克極寒鎖能壁壘,長安汽車旗下深藍汽車全球首創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實現了1分鐘加熱4℃的突破,有效解決了極寒環境下電池性能衰減問題,讓純電動汽車成功開進山海關。據深藍汽車相關人士介紹,深藍汽車搭載這項專利技術后,在寒冷地區的銷量占比提升1倍,相關技術還向國內外4家企業進行授權許可,實現了技術賦能。
技術上的一系列突破帶動了產品競爭力的大幅躍升,消費痛點隨之大為減少——比如,過去消費者普遍存在的“里程焦慮”已明顯緩解。據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可歆介紹,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已超過450km,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高性能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需求。
出口放量本地深耕實力突圍加快海外市場開拓
在國內市場筑牢根基的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在加速“揚帆出海”。
在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奇瑞出口車輛整裝待發——2025年上半年,奇瑞集團平均每29秒就出口一輛汽車,每5輛走出國門的中國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奇瑞造”,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不斷提高。
比亞迪則通過強化運力支撐出海步伐。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國際物流港,比亞迪第七艘汽車運輸船“鄭州號”試航后,首航便搭載1064輛新能源汽車駛向東南亞。據悉,比亞迪計劃到2026年初投入8艘運輸船,年運力預計超100萬輛,為出口提供強力支撐。
除了直接出口,中國車企也在積極以“本地化扎根”策略破局。今年5月,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據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介紹,有信心把泰國打造為長安全球化戰略的橋頭堡,立足泰國,輻射東南亞國家及全球右舵市場。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而傳統燃料汽車出口202.3萬輛,同比下降7.5%。一增一降間,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競爭力愈發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面臨外部挑戰,中國新能源汽車仍能憑硬實力突圍。一段時間以來,西方炒作“產能過剩”,污蔑中國新能源汽車“靠補貼傾銷”,歐盟還加征不合理關稅。不過,市場研究公司JatoDynamics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歐洲汽車市場整體需求疲軟,但中國汽車注冊量自年初以來激增91%;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幾乎翻番,達到5.1%。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技術、智能化配置及成本控制上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出口車型性價比普遍優于海外市場同級產品。”在劉可歆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已經受到海外市場認可。
電動領跑智能進階秩序規范支撐產業持續領跑
在全球車市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乘風破浪,離不開產業鏈供應鏈提供的堅實支撐。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重要性首屈一指。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293.6GWh,同比增長36.8%;累計裝車量152.1GWh,同比增長38.1%;累計出口達56.7GWh。在今年前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名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產業鏈*全、規模*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體系,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等產業鏈也在持續延伸。
在驅動電機領域,中國也已構建起從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擁有強大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在核心技術上,中國也不斷刷新性能上限,例如,嵐圖汽車打造出中國乘用車領域*軸向磁通電機,單電機峰值扭矩680N·m,位居全球*。
此外,在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等細分領域,中國本土供應商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市場滲透率明顯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非理性競爭問題的治理已取得積極進展,17家整車企業作出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的承諾。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還將通過加強監督檢查、健全長效機制、強化標準*、加強行業自律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切實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國內市場的“高速增長”到全球舞臺的“強勢突圍”,從核心技術的“單點突破”到全產業鏈的“韌性支撐”,2025年上半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用一組亮眼數據書寫了“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進階之路。
面向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國新能源汽車底氣十足:既有持續迭代的技術儲備,又有遍布全球的市場布局,更有全鏈條自主可控的產業根基。這條由“中國制造”鋪就的道路,不僅會讓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領跑,更為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屬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