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是否需要自主創新引發激烈討論
該部研究室主任說,合資不應成為自主發展轎車工業的障礙
在走過了長達20年的合資道路之后,中國汽車工業是否需要走自主創新之路,在業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科技部有關專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只有自主創新的、有靈魂的企業,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在近日科技部召開的“吉利現象——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發展道路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教授路風表示,中國汽車工業的市場模式正在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未來的主流車市,將是普通消費者的市場;一些由市場邊緣進入的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汽車企業,將有可能成為汽車工業的主流。汽車專家、科技部研究室研究員金履忠說,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弊很大,利很小。20年間,合資企業的轎車占據了中國90%的市場,但我們卻沒有掌握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換來的都是外國公司即將淘汰的成熟技術。
近一時期,科技部研究室組織有關專家到奇瑞公司、吉利集團等對我國汽車工業進行了專題調研。專家們認為,盡管這幾年來社會上對吉利、奇瑞的質疑聲一直不斷,但吉利卻以持續上升的年銷量和不斷增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著實實在在的回應。吉利進入汽車工業起步很低,但由于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如今已生產出了國內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檔變速箱。
與吉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以“三大”為首的國有大型企業及合資企業,在經歷20年合資、國家大量投入,集聚了國內大批*人才之后,卻連一個自主研發的新車型都沒有能夠發展出來。甚至在近年來中央開始把“自主創新”提到事關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國家競爭力的高度之后,這些“兵精糧足”的大企業依然沒有試圖在自主研發上有所作為。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紅說,合資不應當是中國轎車工業發展的*路徑,更不應當成為中國自主發展轎車工業的障礙。如果只是把合資當成*目的,為了合資而合資,那么合資就不可能成為提升中國轎車工業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機會,反而成為中國轎車工業的“宿命”,成為中國企業不進行學習和自主開發、不著力培育自主品牌的*好借口。同時,“以市場換技術”其實有著許多限定條件,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設計,這一策略的結果就很可能事與愿違。中國轎車工業在技術能力上長達20年的停滯不前,原因就在這里。
專家認為,合資模式并不支持中國產生系統性的自主研發的能力。相反的,合資企業普遍存在嚴格的技術限制條款,他們會通過多種方式防止中方產生新的設計能力。對于跨國公司本身來說,合資公司以及中方本部所產生的技術研發能力、所可能研發的新產品,都會對外方本部及其全球體系帶來威脅。
中國汽車界迄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認為,由于只引進不消化,合資的結果是形成了兩個怪圈,一個是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還有一個就是能力弱就依賴外方,外方來了以后我們的能力越來越弱,越弱就越依賴,不僅引進消化的政策沒能全面執行,更談不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