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美元汽車零部件定單乏人問津,六成企業代表當場撤退,多數企業打了“退堂鼓”————在23日落下帷幕的武漢國際汽車展上,攜1.2億美元定單前來采購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遭遇了*的尷尬。
經此番定單初試水,明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分包與合作交流促進中心(SPX)將在全國設6個采購點,候選城市武漢可能因此無緣中標。 業內人士扼腕嘆息:武漢車企冷落聯合國采購,損失的不僅僅是1.2億美元的國際定單。
一成企業達標
在第六屆武漢國際車展上,經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權,發布了1.2億美元定單,涉及48種汽車零部件。此前,國內各大車展從未發布同類信息,武漢搶先奪得世界汽車項目外包的“中國發布權”。
近年來,隨著東風總部進駐武漢,法國PSA、日本日產、本田三大汽車巨頭齊聚江城,一批國際汽車零部件大鱷和中小整車企業也蜂擁而至,加之中外合資的神龍公司、東風有限公司、東風本田公司,武漢形成了中國汽車市場上少有的“洼地效應”。
據了解,湖北省內擁有7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年產值規模超5000萬元的企業近300家。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國際汽車制造商通常要求供應商須達到的準入條件:ISO/TS16949質量體系論證,湖北僅有70家企業達標。許多企業不知“國際項目外包”為何物,更不熟悉游戲規則。
早在拿到“發布權”之初,武漢市貿促會一位負責人就擔憂,1.2億美元定單*時間來到武漢,在鄂企業敢不敢拿,能拿多少?
在武漢舉行的外包商務洽談會上,入會企業代表近200人,在了解采購細則后,企業代表僅剩下70余人。*終,武漢本土企業只有11家提出分包申請。
業內人士分析,標準困局令武漢車企難以與聯合國采購親密接觸。
放棄是短視之舉
根據規定,通過ISO/TS16949認證的企業,方可進入國際采購甄選名單。據了解,國內通過這一論證一般需半年準備,3個月運行,由國外機構和執證審核員認可,論證及咨詢費約在6萬到15萬元之間。
“除了標準門檻因素,缺乏長遠戰略眼光是根本原因!蔽錆h市貿促會一位人士坦言,不少企業抱著這樣一種思維:有了定單,再去拿資格、論證不遲。
“聯合國采購要求很細,我們沒有接過國際定單,沒有信心!蔽錆h文龍精沖有限公司的代表解釋,參與聯合國采購,國際認證注冊費要10萬元,干脆放棄了。面對國際通行的標準,面對較高的入場費,武漢車企究竟應該是進,還是退?
圍繞汽車產業發展重心,武漢在我國中部地區率先引入國際項目外包理念,首開“國際汽車產業外包發展高層論壇”,力爭按產業分類搭建平臺,與上海流程外包、大連軟件外包、廈門服務外包并稱為國內四大“國際項目外包基地”。
專家呼吁,作為我國三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面對外包大單,武漢車企放棄是短視之舉,走出去,才是長遠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