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20多年來,雖然世界的鎢庫存量并沒有增加,但世界性的供求矛盾并不十分突出,鎢價長期在低位徘徊。這說明,作為產鎢大國,中國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存在嚴重缺陷,我們對鎢價的估值嚴重偏低。而2005年鎢價的歷史性回歸,顯示了中國鎢業界以*團結的行動保護國家資源的決心,同時也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是有能力調控國際鎢價的。
2005年的中國鎢業,迎來了25年來的*個春天。中國的鎢價結束了自1980年以來的長期下跌、低位徘徊局面。新年一過,鎢價就沖破長期的價格枷鎖,奮力向上,短短4個月,鎢精礦價格突破10萬元大關,*高達13.5萬元/噸,APT的出口價格達到265美元/噸度,國際鎢價走勢更是不肯回頭,一直穩步推高。
鎢價的歷史性回歸,顯示了中國鎢業界以*團結的行動保護國家資源的決心,同時也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產鎢大國,中國是有能力調控國際鎢價的。
鎢價回歸的啟示
鎢資源枯竭,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供需缺口,中國鎢業民營經濟的壯大,政策性因素帶來的采選成本上升,以及鎢價長期偏離它的稀缺性價值,這些都是2005年鎢價報復性上漲的基礎和恢復性上升的內在原因。
但是,光有客觀基礎是不夠的。商品的價格本身是一種主觀屬性的事物。它包含著人們對其價值的認識和價格上升的預期。
筆者認為,2004年12月21日贛州市政府召開的贛州鎢業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使占鎢精礦產量2/3以上的江西采選生產企業,對鎢資源的稀缺性、寶貴性價值有了共同的認識,對鎢的價格遠低于其價值、鎢價將恢復性上升,形成了共同預期。正是這種共同意志,促使2005年的鎢價一改長達25年的下跌頹勢,恢復了鎢作為“黑色金子”的應有地位,也使贛州乃至中國的鎢礦山,擺脫了抱著“金飯碗”而長期虧損、關閉破產或難以為繼的困難局面。
“歐佩克”是中東石油輸出國的組織。應該說,贛州鎢業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是一次小小的“鎢業歐佩克”會議,是一次沒有行業約束力、但有共同意愿的“歐佩克”行動,它對國際鎢價的回升以及中國鎢業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研究中國鎢業和鉬業的產業鏈和經營鏈的歷史構成及其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從事鉬原料和出口氧化鉬、鉬鐵生產的主要有5大鉬礦,其產量占全國的90%,其中金堆城鉬業公司和河南欒川鉬業公司的鉬精礦產量占全國的50%。在2002年至2004年,國際鉬價飛漲的情況下,占世界鉬貿易量30%~40%的中國3家鉬礦生產企業(2家由于安全事故清理整頓),很好地協調控制了產量,促進了國際市場鉬價的長期堅挺。而中國的鎢礦采選企業小而多、小而散,難以形成共同意志,難以控制產量和維護鎢礦價格;而且,中國的鎢品以出口為主,APT、鎢粉、硬質合金和鎢絲等加工外貿量相對大而集中,且出口許可證又掌握在少數加工和外貿企業手中。對鎢礦價格的漲跌和供應的緊張與否,原料生產企業和加工外貿企業的價值取向往往是不同的。加工外貿企業一般偏向于獲取廉價的充裕的原料,當鎢礦價格上漲時存在限價收購的傾向,而鎢價下跌時存在壓價收購的傾向。長期以來,中國鎢產業的這種生產經營格局,使加工外貿企業明顯形成了價格聯盟,鎢礦價格稍漲,就開會協調價格,統一限價收購。因此在鎢精礦的定價權上,中國的采選企業大部分時間處于弱勢地位。這是中國鎢價25年來長期下跌,低位徘徊的重要原因,也可以說是中國“鎢價不漲”之謎底。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改變。章源鎢業、江鎢集團、躍升公司等原料生產企業在向加工外貿業發展,而中國五礦、株硬集團、廈門鎢業等外貿加工企業在向原料生產業延伸。采、選、冶、加工、外貿大型聯合企業的產生和增多,將使原來價值取向不同的企業集團的利益,逐步趨向于一致。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鎢消費量大幅度上升(已接近全國鎢產量50%),也使掌握出口許可證的企業對鎢價的控制力降低。阻礙鎢價回升的因素正在漸漸消失。
鎢精礦價格的估值問題
近20多年來,我國以職工下崗國家補貼以及礦山倒閉的代價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鎢資源。中國的鎢資源已開采一半以上,可供開采年限不足15年。如果繼續容忍鎢價賤如土,不對鎢的價值做出正確估價并采取正確一致的行動,使鎢礦恢復其合理的價位,這將是中國礦業史上的*大遺憾。
在研究未來鎢精礦價格的走向和估值問題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下述影響因素:
(一)鎢精礦的真實成本
由于鎢價長期低迷,中國鎢礦山全行業長期虧損,礦山生產和職工生活難以為繼,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均降至極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采選企業鎢精礦生產的計算成本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甚至是扭曲的。按照合理的構成參數計算,鎢精礦的真實成本應在5萬元/噸以上。目前鎢精礦生產應當補算和增算的成本項目主要是:
采礦權購入成本:按每噸鎢金屬儲量采礦權購入價3000元,采選回收率50%計算,考慮到一次付清的銀行貨款利息,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6000元。
國家收取的資源費成本:我國對稀缺性資源費的收取偏低,至少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5000元。
工資成本:我國鎢礦采選工人的工資偏低,多為每月1500元/人。即使參考鋼鐵冶煉和有色金屬冶煉等重工業工人的平均工資計算,也應在每月2500元/人左右,以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3t鎢精礦計算,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4000元。
健全和提高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水準的成本: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500元。
健全和提取正常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安全生產、后續資源勘探的成本: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5000元。
對環境和生態破壞應承擔的社會成本:可使每噸鎢精礦成本增加2000元。
以上幾項合計,每噸鎢精礦應補算和增算的成本為2.25萬元。目前,大多數國有鎢礦山計算的成本為2.8萬~2.9萬元。兩者合計,我國合理的鎢精礦成本應為每噸5.15萬元。
(二)鎢的用途和稀缺性程度
鎢的稀缺程度比鉬嚴重。鎢的可供開采年限比鉬少,按照儲量計算,中國和世界鎢的保有年份分別為12年和31年,而鉬分別為30年和38年。由于鎢特殊的性能目前還難以用其他金屬替代,因此,中長期的供求矛盾顯而易見。而作為稀缺性資源,其價格是不能僅以成本來定價的,而是應以其用途和稀缺程度來估價的。鎢的高技術產品可以不斷開發創新,而鎢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國外生產的高端鎢產品加工成本并不高,而每噸賣價幾百萬元,其巨額利潤的空間顯然與低廉的鎢礦價格分不開,具有相當的不合理成份。
(三)社會對稀缺資源的估價水平
當某種金屬價格偏離其價值時,我們可以從其他金屬的比價關系上找到價值參考標準。1980年,不屬于稀缺資源的銅的價格為5000元/噸,鋁的價格為2200元/噸,而目前銅價4.2萬元/噸,鋁價2.0萬元/噸,價格均上漲8倍以上。而同為稀缺資源的高熔點金屬鉬,上世紀90年代初還與鎢價相差無幾,可目前氧化鉬的價格(以鉬含量計)高達53萬元/噸。氧化鎢的價格(以鎢含量計)僅為25.3萬元/噸,不足鉬價的1/2。即使經歷了2005年的大漲,鎢精礦的價格以目前160美元/噸度計算,仍然比1977年的171美元/噸度低6.4%。
筆者認為,鎢的價格應該超過鉬的價格,即使按目前鉬的價格計算,鎢的合理價位應在每噸20萬元左右。
建立良好的鎢品價格形成機制
鎢價回升對中國有利,對中國鎢業的發展有利,對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有利,也對全球資源的節約有利。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家華同志說:“希望鎢業協會能夠成為一個像歐佩克性質一樣的組織!蔽覀儜摪l揮鎢業協會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價格形成機制,維護鎢價穩步升高。20多年來,世界的鎢庫存量并沒有增加,如美國的國家鎢儲備從20世紀70年代的10萬噸下降到3萬噸,而前蘇聯俄羅斯的鎢庫存已經為零?墒,世界性的供求矛盾并不十分突出。這說明,中國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存在嚴重缺陷,我們對鎢價的估值嚴重偏低,對國際鎢價的調控不力。
為建立良好的鎢價形成機制,為此,筆者建議:
嚴格執行國家對鎢礦開采、鎢品生產和出口實施嚴格的總量控制的政策。供求關系是價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擴大采礦量,其結果必將相反,難以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
必須由鎢精礦生產企業組成中國的鎢礦業“歐佩克”,形成鎢原料生產企業利益共同體,實行嚴格的行業自律政策,限量開采,避免低價競銷。2002~2005年國際鉬價飛漲的經驗表明,只要供應量略低于需求量2%~5%,鎢價也會成倍甚至成10倍的增長。
推動采選冶加工企業進行大規模整合,形成若干個大型鎢精礦生產企業和采、選、冶、加工、外貿聯合企業。使鎢業生產和經營企業利益趨于一致,建立起鎢價形成機制的*佳產業形態。
當供求失衡引起鎢價下跌時,國家應增加戰略儲備,作為國家儲備的補充。除此之外,還可鼓勵民間資本儲備,發揮民間資本對鎢的蓄水池作用,藏鎢于民,保護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