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國際投機基金再次準確地判斷出貨緊價揚的基本大勢,并大肆炒作“中國因素”,不斷將市場價格推向新高。
但是,進入2005年下半年以后,國內外銅的供求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4季度以來,中國銅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如10月份全國銅進口量不足9萬噸,而出口15萬噸,同期凈進口僅7萬噸,大大低于前段時期水平。與此同時,全球三大交易所顯性庫存達到14萬噸。已經超出11萬噸的警戒線。應該說,中國需求對國際行情的影響大為減弱,但就是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卻出現了更為強勁的上漲,這就使得銅市場行情中“逼空”引發的泡沫越來越重,從而孕育了后市行情的劇烈振蕩。
總體分析,2006年中國銅市場關系將由偏緊向平衡方向發展,影響行情的不再是單一的利多因素,而是利多與利空因素并存,并隨著價位的變化,交替成為市場行情的主導。因此,上下大幅振蕩將成為2006年的中國銅市主調。又由于目前國內外銅市行情中泡沫成分越來越多,已經進入了高風險價位,今后一段時期內,價格回調壓力沉重,回落空間大于上漲空間。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消費需求繼續旺盛
多數觀點認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會低于8%,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格局。目前中國繼續處于傳統的重化工業階段,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尚沒有結束,對銅材的消耗力度要顯著高于以往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對城鎮住宅、電力設施、機電產品等的需求,都會導致對銅材的需求增加。因此,盡管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頭號銅消費大國,但仍沒有達到峰值,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根據測算,如果2006年中國經濟(GDP)實現8%左右的增長速度,那么中國的銅消費量(含出口、包括銅合金,下同)就不會少于450萬噸,同比將增長10%以上,旺盛增長局面依舊。
產能開始釋放新增資源較快增長
2006年國內銅新增資源的增長,主要來源于產能的增加。近些年來,旺盛的消費需求和持續上漲的價格行情,引導大量社會資金進入銅冶煉領域,以至出現了投資過熱、有關部門緊急叫停的局面。這些投資中的一些項目在2006年陸續竣工投產。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預計2006年中國銅產量至少增長15%,達到280萬噸。
2005年國內外價格倒掛,抑制了貿易商的進口。由于中國連續兩年挖掘庫存,2006年進一步減少庫存的潛力不大,更大程度上要依賴進口來彌補國內產需缺口。而按照國內產需平衡的要求,2006年全年銅的進口量不能少于180萬噸,比上年增長20%左右。
根據上述兩個方面的測算,預計2006年全國銅的新增資源量接近或者達到460萬噸,比上年增長18%左右,否則便難以實現供需平衡及恢復合理庫存。
供求關系轉向平衡價格回調壓力沉重
自2003年以來的此輪牛市行情的主因,在于國內外經濟較快增長,導致供求關系偏緊;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因素”的炒作。盡管消費需求繼續旺盛,但預計2006年這種偏緊的供求關系將逐步轉向平衡,甚至出現較為寬松的局面。國際銅研究組織前不久的分析報告表明,2005年全球銅的供應缺口大為縮小,2006年則有可能出現少量過剩。如果該預測準確無誤,新一年內國內外的價格行情將面臨較大的供應壓力。近期全球幾大交易所銅庫存量同步大幅增加,多少顯示了這方面的跡象。
2006年銅市的行情壓力不僅是供求關系,還在于美元匯率的走強和人民幣小幅升值的影響。在經過持續數年的貶值后,中期美元匯率將趨向走強(長期還要貶值)。如果美元匯率上升,必然要導致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國際銅價跌落。同時,美元匯率走強,還會帶動人民幣相應升值,也將加大國內銅價向下的壓力。
此外,經過持續數年的價格上漲,目前國際市場銅價格已經躍上4600美元/噸,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高的風險價位。雖然在逼空行情結束之前,還將高位徘徊,甚至不排除進一步上漲的可能,國內價格也有可能出現補漲行情。可是一旦逼空擠倉演繹完畢,被巨大泡沫高高托起的價格,在基本供求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的大格局中,就會失去依托而深幅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