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的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工業機器人精準作業,無人運輸車往來穿梭,數十萬件精密零部件每日下線,奔涌至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這個曾以農耕見長的皖北縣城,如今在新型工業化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離不開泗縣智能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綜合黨委的“紅色引擎”驅動,通過將黨建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組織體系建在“鏈”上:織密黨建網絡,凝聚產業合力
“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在安徽中恒電噴系統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公司行政經理李梅感慨道。這家從浙江嘉興落戶泗縣的企業,既在燃油車零部件領域鞏固優勢,又在新能源賽道加速布局,背后是泗縣產業鏈黨委搭建的組織框架在發力。
泗縣產業鏈黨委創新推行“1+X+N”組織模式,以“行業相近、便于聯動”為原則,依托安徽中恒電噴等龍頭企業建立黨組織,帶動7個企業黨支部參與、36家未建黨組織企業加盟,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黨建聯盟。這種“黨建聯盟+產業集群”的模式,打破了企業間的壁壘,推動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正如中恒電噴通過黨委搭建的產學研平臺,與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加速技術迭代;高堅機械依托黨委協調的院士團隊,將剎車閥油路系統改進為直孔傳遞,效率提升60%。
泗縣制定汽車零部件“一攬子”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推動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雙軌并行”。去年組織20余家企業參加上海法蘭克福汽配展,簽下超1億元訂單,正是黨建聯盟凝聚全球視野、協同開拓市場的生動實踐。如今,產業鏈黨委正推進“鏈主”企業培育計劃,以黨建*強化龍頭帶動,讓產業集群“攥指成拳”。
紅色力量聚在“鏈”上:激活要素動能,破解發展難題
“40米長的智能化設備調試,多虧了150萬元省級補貼及時到位。”安徽摩通公司生產經理湯二寶口中的“及時雨”,源于產業鏈黨委打造的“政策共研、事務共商、資源共享、問題共克、發展共促”的互融互動模式。在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園,8個黨建網格覆蓋物流轉運、部件制造、營銷等功能區,由26名包保干部擔任網格長,帶動企業黨員擔任網格員,累計走訪企業1000余次,解決難題200余個。
資源破壁的關鍵,在于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產業鏈黨委設立51個黨員先鋒崗,讓黨員在技術攻關、生產管理中挑大梁。安徽高堅機械的技術團隊牽頭組建省級院士工作站,自主研發10多款新能源零部件,躋身*“小巨人”企業;安徽未名電子的科研小組攻克碳化硅MOS芯片技術,實現國產化替代,價格下降30%。這些突破的背后,是黨員先鋒崗成為技術創新“主陣地”的生動寫照。
推動“鏈上資源共享”,促進企業抱團發展。通過“聯盟沙龍”“鏈上碰頭會”,園區企業共享市場信息,帶動36家加盟企業嵌入大眾等車企供應鏈;中恒電噴產品覆蓋1500多個汽車類型,遠銷數十國。這種“抱團取暖”讓產業鏈韌性持續增強,目前園區已匯聚8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規上企業達46家。
服務保障強在“鏈”上:精準賦能升級,驅動價值躍升
“從溫州落戶泗縣,我們的廠房擴大了3倍,配備了20多條智能化生產線,這離不開產業鏈黨委的‘五星級服務’。”安徽高堅機械銷售總監解培亮的話,道出了企業對產業鏈黨委服務的認可。產業鏈黨委推動“服務力量轉化為發展力量”,通過“銀企面對面”活動,組織9家銀行入駐金融服務超市,2024年推薦70余戶企業進入“白名單”,破解融資難題。
在人才支撐上,積極構建“企業主體+高校協同+職校支撐”體系,柔性引進中科大、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高層次人才30余名,培育112名專業人才和16個專家團隊。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4家省級創新平臺,30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
服務“破圈”更體現在政策落地的“*后一公里”。產業鏈黨委推動組織、財政等部門會商,將新能源產業補貼、技改資金等政策“送上門”。2024年,11家企業獲批850萬元產業集群資金。這種“精準滴灌”讓企業輕裝上陣,近三年產業集群產值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在全省特色產業集群評估中名列前茅。
如今的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不僅實現濾清器、軸承等3000多種型號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更在“三電系統”、車規級芯片等高端領域實現突破。產業鏈黨委的“紅色引擎”,讓這個皖北小縣收獲了省級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智能農機裝備“省三重一創”重大工程等多項榮譽。“我們正推動本地企業嵌入全國汽車產業鏈,向整車研發價值鏈上游攀登。”泗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黨建鏈的持續賦能下,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正以“滿電發車”的姿態,從單一零件制造邁向產業生態高地,在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上寫下屬于皖北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