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國務院出面整治,新能源汽車必須告別內卷
發布日期:2025-7-24 來源:企業觀察報
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下稱“會議”),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題聽取規范產業競爭秩序情況的匯報。會議直面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的非理性競爭問題,強調要著力健全規范競爭的長效機制,加強行業自律,更好發揮標準*產業升級作用,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質量等增強競爭力。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亂象頻生,如何建立長效機制遏制惡意價格競爭以維護市場公平?如何通過全鏈條監管筑牢產品質量防線以保障消費者核心權益?如何通過機制化約束重塑產業鏈信用體系以推動產業良性循環?會議提出的系列舉措,將深刻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走向。
01、行業承壓亟須規范競爭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3%。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對記者表示:“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有所增加,行業競爭依然激烈,整體盈利水平持續承壓,行業穩定運行仍面臨挑戰。”
在行業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會議提出三大核心舉措,旨在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首先是明確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
日前,全球管理咨詢公司艾睿鉑發布《2025全球汽車展望》。該報告預計,到2030年,目前在中國銷售新能源汽車的129個品牌中,只有15個仍將保持財務活力。這些品牌數量僅占當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11.6%。這一數字與2023年的137家相比,已經有所萎縮。其中還有很多品牌的銷量低于1000輛,可以被認為實質上已經沒有參與市場競爭。報告還提到,銷量高于10萬輛的品牌一直在增加,顯示出市場的集中度在越來越高。
價格戰成為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2024年,價格戰致使行業直接損失1380億元,行業利潤大幅下滑至4623億元,同比下降8%,利潤率僅為4.3%;而在2021年,這一利潤率還是6.1%。在7月10日召開的貝殼財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更是直接談及“中國汽車產業存在‘規模大而利潤薄’的問題”。他直言:“中國汽車制造按理說是制造業中效益相對較高的,今年截至6月的產值利潤率僅5%,三千萬輛汽車賣出來的利潤不如日本豐田汽車,它九百萬輛汽車比我們三千萬輛的效益還高。”
在價格戰嚴重影響行業利潤與健康發展的背景下,會議指出,要著眼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針對該產業領域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堅持遠近結合、綜合施策,切實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鐵分析指出,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是揭露企業不合理定價行為、及時發現和預警價格異動的必要手段。通過加強成本調查,可以清晰掌握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真實成本,防止企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傾銷,擾亂市場秩序。而價格監測則能實時跟蹤市場價格動態,一旦發現價格異常波動,便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引導市場價格回歸理性區間。
02、筑牢新能源車安全底線
其次是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
今年4月,工信部重磅出臺了一套被業界稱為“史上*嚴”的汽車行業監管新規。中汽協副總工程師王耀認為,這些政策環環相扣,形成了覆蓋全產業鏈的監管體系。新規從市場規范、供應鏈管理、質量把控到安全標準等多個維度著手,旨在推動汽車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日前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本年度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工作,提出要堅守長期主義,不搞“內卷式”競爭,絕不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犧牲產品性能、降低產品質量為代價實現短期的“降本增效”。并要求車輛生產企業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要自覺扛起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圍繞產品設計驗證、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方面做好風險防范,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引導消費者正確使用車輛,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堅決守牢安全底線。
與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有關各方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遺余力防范化解新能源汽車安全風險,提升安全水平,持續鞏固產業發展良好局面。
王鐵表示,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能有效避免企業在產品配置、安全、環保性能等方面“縮水”,從而守住產品質量安全底線,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只有將質量安全作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基本門檻,才能倒逼企業摒棄低層次價格競爭,轉向以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為核心的良性競爭軌道。會議提出,要著力健全規范競爭的長效機制,加強行業自律,更好發揮標準*產業升級作用,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質量等增強競爭力。此舉正是對前期政策實踐的深化與延伸,構建起從生產源頭到市場終端的質量監管閉環。
03、構建整零協同生態
*后是督促重點車企落實支付賬期承諾等核心舉措。
從國內12家上市車企2024年年報及Wind數據來看,國內車企應付賬款平均周轉天數為171.6天,這一數值與國際同行存在明顯差距:德系品牌(寶馬、大眾、奔馳)平均為40.5天,豐田為54.8天,美系品牌(通用、特斯拉、福特)則為60.5天。拉長時間維度觀察,2021年至2023年間,國內車企應付賬款平均周轉天數從151.5天逐漸增至164.1天,不過期間有4家企業的周轉天數出現不同程度縮短,這一分化態勢在2024年得以延續。
6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加劇,競爭壓力從整車向產業鏈環節傳導,出現了供應商貨款支付賬期加長、資金周轉困難等現象,不利于產業技術創新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整車企業切實踐行有關承諾,繼續引導整車企業與供應鏈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積極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的良好局面,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17家重點汽車企業在6月陸續發表聲明,承諾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這一承諾為穩定供應鏈、優化產業生態奠定了基礎—供應商若能及時回款,可將更多資金投入研發與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進而為整車企業提供更優質的零部件及服務,這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然而,承諾的落實情況還有待觀察。在此背景下,會議明確督促車企落實60天賬期承諾,具有關鍵意義。王鐵坦言,此舉是保障中小企業資金鏈穩定、改善產業生態的核心抓手,其深層價值在于引導行業構建長期互信的整零關系,推動產業從“零和博弈”轉向“共生共贏”的良性發展模式。
04、“底特律”啟示錄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三大舉措,精準直擊新能源汽車產業關鍵矛盾。但產業轉型是系統工程,政策效能釋放需跨越多重考驗。美國汽車產業從百舸爭流到巨頭格局的歷程,其中蘊含的經驗與教訓可為中國處于轉型關鍵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重要借鑒。
19世紀末,源自歐洲的汽車制造技術引入美國,就此點燃了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火種。
1900至1915年,奧爾茲莫比、福特等企業興起,美國汽車產業起步。1908年通用汽車成立,次年福特T型車規模化量產推動汽車普及。1916至1929年,汽車制造走向成熟,造型納入消費考量,1925年克萊斯勒成立,1929年美國汽車銷量突破500萬輛。1930至1942年,汽車引擎技術進步,二戰期間車企轉產軍用車。1946至1959年,汽車造型向低、長、寬發展,大尾翅成為潮流;1960至1979年,小型車受青睞,美國汽車制造技術成熟,完備產業體系形成。
但此后三次石油危機成為美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轉折點。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致使汽車銷量急劇下滑,汽車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美系車市場份額不斷被日德韓車企蠶食。
品牌架構的精簡化是應對市場波動的首要策略。通用汽車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逐步關閉大宇、薩博等非核心品牌,危機爆發后更不惜甩賣歐寶、霍頓等百年品牌,*終僅保留雪佛蘭、凱迪拉克等主品牌;福特則實施“一個福特”戰略,砍掉獨立品牌回歸主品牌體系。這種“斷腕式”調整降低了內部資源消耗,使主品牌得以集中資源投入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例如,雪佛蘭憑借性價比優勢幫助通用在危機后快速復蘇,印證了強勢主品牌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中國車企同樣站在“多品牌”與“多危機”并存的十字路口:既要應對價格戰、技術戰、認知戰的三重擠壓,又要在品牌架構、競爭戰略、技術研發、品牌營銷、客戶關系管理五個維度同步升級。通用與福特的成功實踐,為國產汽車集團提供了借鑒與啟示:與其分散資源做十個“半熟品牌”,不如集中火力打造一個“全熟主品牌”,讓技術、資金、流量、用戶口碑在同一個品牌容器里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歷經市場起伏的持續增益效應。
技術創新則是美國車企維持競爭力的另一核心。福特T型車通過流水線生產將汽車價格從850美元降至260美元,推動汽車從奢侈品變為大眾消費品;20世紀60年代后,面對石油危機與消費升級,美國車企轉向小型車、豪華車等細分市場,滿足多元化需求。然而,90年代后日德韓車企在混動、電動技術上的突破,暴露了美系車在技術迭代上的滯后。這警示中國車企:僅依賴規模擴張難以持續,必須通過核心技術突破,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
美國車企高度重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其產業憑借龐大的國內市場發展壯大,隨后走向全球。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應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是美國汽車產業轉型的第三大經驗。美國雖未直接干預企業競爭,但在能源政策等方面的舉措間接影響產業走向。其通過排放法規倒逼車企技術升級。而這與會議提出的“成本調查與價格監測”規范市場秩序,防止惡性價格戰導致的“減配”形成呼應,兩者均通過制度約束引導產業良性發展,后者旨在引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來增強競爭力。
借鑒“底特律”經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規范競爭秩序,強化主品牌價值、突破核心技術、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全球化布局提升競爭力。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才能實現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中心”的跨越,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相關新聞
最新資訊
最新產品
最新粉末冶金企業
關于我們|廣告服務|會員服務|網站建設|付款方式|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杭州極點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區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樓4樓 郵編:310004
服務熱線:0571-8513281985235193傳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聯盟網站:硬質合金商務網 、粉末冶金人才網、粉末冶金書庫、注射成形網 、中國粉體網、粉體行業網上展、粉末冶金網上展
ICP證:浙B2-20100325
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本網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充分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