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輝煌時刻。年產銷從7.5萬輛躍升至950萬輛,全球占比超60%,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71%,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3月16日,以“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為主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該論壇邀請各界代表人士參會。
多部門齊表態政策力挺行業發展
在此次會議上,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決策層態度明朗,政策層積極探索,力求通過多部門協同聯動,推進新能源汽車更進一竿。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雨東等從各自主管的領域對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提出了務實的新舉措。
萬鋼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從加強創新*、推動融合發展、深化低碳轉型、加快開放合作等四個方面提出建議,從以上四個維度出發,力求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向前推進。鄭柵潔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采取更多務實舉措,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發展,與有關方面共同譜寫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張雨東在談支持舉措時表示,將加強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并大力布局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加大對全固態電池、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的支持力度,并持續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積極破解重大科學問題,推動形成性能躍升的前沿和顛覆性技術成果,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同時,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存在的種種質疑,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會上做出回應。他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熱議*多的是安全。現在已經開始引入大模型做預警,下一步還會引入電池生產線上的缺陷檢測,再引入車網互動,安全措施不斷增加。相信2030年有全固態電池的出現,電動汽車還會更安全。下一步,仍要堅持電動化、加速智能化、重視低碳化、拓展全球化。
業界呼吁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歷經十年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顯著成就,年產銷量從7.5萬輛猛增至950萬輛,全球占比超60%,年均增長率高達71%。業界和學界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巨大,但市場競爭激烈,行業正進入淘汰賽階段。因此,應保持清醒頭腦,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那么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下一步發展,依靠什么?“新質生產力”成為屢被提及的熱詞,也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中熱議的焦點。據悉,新質生產力作為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催生物,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意味著要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持續發力,強化技術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力。
對此,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所談的主題是加強行業合作,共同解決動力電池壽命問題。他表示,蔚來汽車明確提出了未來長壽命電池的技術與運營目標合理使用周期可達15年,同時蔚來汽車通過換電去做大均衡,直到電池壽命終止的時候,電池健康度仍大于或等于85%。這不僅有利于用戶,也有長期的社會效益。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則表示“未來的18個月到更長時間,高等級智能駕駛的拐點會到來”。他分析指出,過去3年,高速路的智能輔助駕駛可以做到100公里主被動接管次數大概在0.1次,但城市中的智能加速則是每100公里接管次數超過10次。但如果在未來18個月到36個月之間,所有城市99%的道路和場景的智能駕駛,都能做到100公里接管小于1次甚至到0.1次,開車會完全不一樣。他同時表示,小鵬汽車即將推出10萬-15萬元級別的A級汽車,并且車上還會有小鵬的高等級智能駕駛,甚至將來是無人駕駛。
另外,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在會上介紹,受到與合作伙伴打造的中高端車型推動,今年華為車BU預計實現扭虧為盈,四月開始良性正向發展。今年前三月,華為智選車業務已經扭虧為盈。他還表示,由于供應鏈受制裁等多方面因素,目前華為智能駕駛系統成本偏高,售價30萬元以上的車型才能夠使用并獲利。不過,30萬元以上的車型需要品牌作為支撐才能拉動銷量,華為攜手合作伙伴能夠助力品牌的價值向上。
比亞迪股份董事長王傳福在會上指出,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去年突破1300萬輛,中國更是達到788萬輛,滲透率超過35%,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如果今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平均滲透率增長到45%,即全年增長10個百分點,相當于今年國內將實現超過200萬輛的增量,同時,新能源汽車出口提速也會形成較大增幅。
然而,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也提到,新能源汽車用戶的補能焦慮仍在加劇,這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和充電樁利用率的不足。因此,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還需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用戶補能焦慮。而如何把握時機順利完成迭代,還需看各界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