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未來幾年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并*終向知識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孫樹義24日在長沙舉行的首屆中國工業(長沙)論壇上說,這一階段,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保持了快速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制造”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進一步加快。一方面,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國投資者來華投資,我國已經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主要的承接地,同時,國內產業構成的國際性也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統計顯示,加入WTO以來,我國制造業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年平均增長30%以上。2004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70%,沿海制造業發達地區甚至超過了90%,一些在行業內*的國內企業,已經開始通過跨國并購建立企業發展的全球戰略,國內行業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國際分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樹義介紹,目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有100多種工業制成品的產量成為“世界*”,范圍包括鋼鐵、水泥、家電、通訊設備、紡織、醫藥、機械裝備、化工等十多個行業,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他說:“我國雖然成為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在國際制造業的分工中,大部分 ‘中國制造’處于加工環節,并且從發展趨勢看,資源、能源制約和環境壓力已經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約束條件。”
專家分析指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主要是價格優勢,但隨著煤電運要素價格的上漲,“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逐步削弱。今年上半年,制造業利潤增幅的回落,有要素價格上升、利潤受到擠壓的影響,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低端產品盲目投資、產能過剩、市場過度競爭的結果。在產能過剩問題日趨凸現的大背景下,我國延續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業增長方式在市場作用下必然會發生重大改變。
“我認為,‘中國制造’的出路在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通過提高裝備工業水平,增強‘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進行自主研發,建立中國的知名品牌,提高 ’中國制造’的內涵和質量,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使我國由成本性質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術性質的世界制造中心轉變。”孫樹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