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資做大了整車規模之后,廣東近期在汽車零部件發展上動作頻繁。先是發布多個汽車零部件基地向國內知名民企拋出招商“橄欖枝”。而在上周,中山宣布開建南方*大的鋰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這些事件均顯示廣東汽車零部件產業有大舉提速之勢。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早在兩年前,廣東即著手制定汽車業關鍵零部件路線圖,作為一個未來20年的長期發展計劃。而去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出臺,以及今年日本地震帶來的汽車零部件沖擊,成為廣東提速汽車零部件的另外兩個動力。
新能源汽車動作會更大
中山市決定在中山火炬開發區臨海工業園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并力爭把它創建成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基地總投資約400億元,集純電動汽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鋰電池、充電站設施設備生產于一體,預計年產值將達1000億元。新能源汽車動力和控制系統以及動力電池將是中山市新能源領域的重點發展產業。該項目建成投產后,中山將成為南方*大的鋰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中山新能源基地吸引了北汽福田的參與。據福田汽車發布信息,福田汽車擬在中山火炬開發區投資12億元,建設新能源專用車及其零部件的生產項目。建成后擬形成2萬輛新能源專用車生產產能。
“在廣東新一輪的零部件布局中,新能源汽車的動作會大一點。”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李禮夫說。他曾參與制定了廣東汽車關鍵零部件路線圖。他表示,當前汽車業能源問題比較尖銳,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但市場的培育仍是一個關鍵制約問題,不能完全靠政府推動。
日本地震帶來轉移機遇
李禮夫介紹,廣東先前已經制定了汽車關鍵零部件路線路,主要明確在10至20年內,廣東需要重點發展的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戰略規劃。因為廣東整車制造業盡管居于全國前列,但零部件配套還相對薄弱。另一方面,長三角汽車業零部件產業發展迅速,珠三角如果跟不上將較為被動。
而今年日本地震帶來的關鍵零部件供應沖擊,成為廣東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另一個機遇。但李禮夫提出,關鍵零部件的*大瓶頸在于由整車拉動,廣東整車以日系合資企業為主,日系為保持品牌和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對關鍵零部件的本土化會極為謹慎,需要經過長期的論證,不會馬上就轉移,也需要大規模長期的投資。無論是民企或國企,關鍵都是如何和整車掛鉤。并且汽車零部件發展存在多層次的壁壘,因此承接轉移需要落到實處。
廣汽加速培育本土零部件
“日本地震之后,其國內核心零部件會對外有所轉移,但不會那么快。”廣汽集團董事盧颯表示,本田等日系企業已經明確會將一些關鍵零部件制造轉移到國際。但為分散風險,日系關鍵零部件不會都轉移到中國。
而廣汽也注重培育本土零部件公司,為未來發展降低成本。盧颯認為,目前國內零部件整體水平也在提高,本田等也在物色本土零部件廠家,增強本地化配套。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一些本土零部件企業也具備“走出去”的能力。
觀點“市場換不來技術,但市場可以帶來技術”
李禮夫還提出汽車零部件技術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問題,他認為,“市場換不來技術,但市場可以帶來技術。”廣東的汽車市場很好,因此國外廠家會帶來關鍵技術,并且一些很關鍵的技術,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也都展現出來了。因此作為本土合作企業,應該加強對先進技術的學習和消化。“目前的問題是沒有人去消化,沒有學到東西。人家不會手把手教你,但自己都可以努力學到。這也是韓國汽車業發展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