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達木地區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類型較齊全,是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尤其有色金屬資源具有較強優勢。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強,該地區能夠建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有色金屬化工產品基地。但礦產地質勘查程度低、產品開發缺乏科技含量等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將成為制約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的“瓶頸”。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柴達木地區內金屬礦產已編入青海省《礦產儲量表》的有13種,為鐵、鉻、銅、鉛、鋅、鎢、錫、金、銀、鈮鉭、鎵、銦和鎘,有色金屬主要以鉛、鋅礦和金礦為主,并伴生有錫、金、銀、銅、銻、鎘、鍺、鎵、銦、鉬等貴重和稀有金屬。
柴達木金屬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多種有用組分共伴生等特點。
(一)礦種齊全、優勢礦產多
柴達木地區成礦環境得天獨厚,品種復雜多樣,分布廣又相對集中,主要為東昆侖一柴達木一級成礦區,分為宗隆務、阿爾金一歐龍布魯克、柴北緣、沙柳河、柴達木盆地、野馬泉一都蘭、東昆侖北坡、阿爾金北坡7個二級成礦帶。目前已在上述各成礦區、帶中探明了大量國家急缺或重要的礦產。
柴達木地區礦種比較齊全,并擁有一個或幾個關鍵的優勢礦種,石油、天然氣、煤炭、鉛鋅礦、金、銀、鉀鹽、鎂鹽、鹽礦、鋰礦、鍶礦、石棉、硼礦、硅灰石、天然堿成為該區礦產資源的主體,其中天然氣、煤炭、鐵、鉛鋅、鉻、鎂、鋰、鍶、石棉、電石灰巖、制堿灰巖、硅灰石等在資源結構中地位突出。硼、溴、碘、銣等也居一定地位。
(二)探明儲量大,分布集中
柴達木地區的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類型較齊全,是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上儲量表的金屬礦產有13種。礦產集中分布在野馬泉一都蘭成礦帶、東昆侖北坡成礦帶。
野馬泉一都蘭成礦帶已知礦產有鐵、鉛、鋅、金、銀、銅、鎢、錫、硫鐵礦、白云巖、石灰巖、硅灰石等16個礦種,集中分布在野馬泉、都蘭地區。
東昆侖北坡成礦帶已知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稀土、鎢、錫、銻、石墨、長石、螢石等20個礦種,其中以鐵、鉛、鋅、石墨為主要礦種。鐵礦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洪水河地區,鉛鋅礦以鉛為主,主要分布于五龍溝、大格勒溝地區。
(三)多組分綜合礦床多
柴達木地區內探明的各類礦產中,形成綜合性礦床的礦產地占有一定比例。只有鐵、鉻、砂金等少數礦床探明單一礦種儲量,由兩種主礦和共生或伴生多種有益組分構成的綜合性礦床區占58%。
其中,以鐵為主礦區中有8個共生、伴生有2種以上礦產,如肯德可克、尕林格、趙卡隆等中型礦床,共、伴生有鉛鋅、銅、銀、硫及鎘等,小臥龍礦床共生中型錫礦等。有色金屬礦床(區)中,絕大部分都探明有數種礦產儲量和具有相應礦床規模。
(四)有色金屬優勢明顯
按照國家優勢資源的界定標準,柴達木金屬礦產資源中有色金屬礦產具有較強的優勢。
柴達木地區鉛鋅儲量居青海省*位,礦床規模大,礦體集中、品位富、市場廣闊,屬國家緊缺礦產,是國家規劃的有色金屬開發帶,從《全國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可知,對鉛鋅金屬的需求量很大,市場前景好,應抓住機遇,重點鼓勵開發。
從柴達木地區已探明金屬礦種、礦量分析,有色金屬資源較為豐富,鉛鋅、金、鉻等礦種基本上可以保證2015年以前青海經濟建設需要,金屬主要礦種儲量比例均達到全國平均值以上,具備形成及發展成為全國及青海的有色金屬化工工業基地基本條件。
有色金屬是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各個領域。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銅、鋁、鉛、鋅需求量分別為360萬噸、700萬噸、151萬噸、281萬噸;銅、鋁年均消費增長率分別為10%、12.2%,鉛鋅略有增長。2005年后,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需求量將大幅增加。
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柴達木地區礦產資源適宜大規模開發,但目前資源開發中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需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提高資源儲量級別。總體來看,柴達木地區金屬礦產資源勘查工作起步較晚,起點低,投入不足,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滯后。礦產勘查程度不高,資源潛力尚未查明,不能滿足資源規模開發與規劃項目建設需要,需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提高資源儲量級別。
(二)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薄弱難以滿足工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制約了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進程。
從青海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了解到,經過多年的建設,柴達木地區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發展,電源建設與電網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鐵路與公路交通運輸能力大大提高,通信狀況大為改善。但地區電力供應、鐵路運輸仍比較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浪灘、昆特依、大風山、尖頂山、東西臺、馬海、一里坪等柴達木西部地區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重點資源開發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城鎮依托條件均較差,尚不具備規模化開發的外部環境,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低。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等原因,全區基本上處于銷售礦物原料和初加工的礦業經濟初級階段,未形成規模產業和產業鏈。地區工業一直以資源采掘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深加工工業經濟規模偏小,且產業鏈條短、產業關聯度低,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尚未形成合力。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全區礦山除少數礦山外,普遍開采規模小,布局散,全區多數礦山企業整體處于“小、散、差、低”狀況,開采規模與礦床可利用資源儲量規模不適應。
(五)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柴達目地區自身生態環境脆弱,在礦業開發中“三廢”亂堆亂放嚴重,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低,土地復墾率低,礦山植被、土地、水環境惡化等問題較為突出。大部分礦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尾礦綜合利用、礦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資源的二次利用較差。
由于受自然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資源開發企業大多采取粗放型、掠奪式資源開發模式,資源浪費十分嚴重,采富棄貧、采厚丟薄、單一開采、亂挖濫采、配置低效、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
上述問題已成為制約柴達木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問題已成為阻礙全區礦業發展的“瓶頸”,必須著力加以解決。
資源開發尚需“排憂解難”
針對以上問題,礦業專家提出了以下建議,推進柴達木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一)加大地質勘查力度,完善礦業權市場
青海礦業權市場近年來已有初步發展,對推動礦產資源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專家建議,為了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柴達木地區需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積極推進商業性地質工作投入,盡快“摸清家底”。專家認為,可以多元化籌集勘查資金,加強對重點礦床地質勘探工作,進行儲量升級以滿足建設需要。
(二)加強科技工作,提高深加工能力
專家指出,目前柴達木有色金屬產品主要是鉛鋅礦等初級產品,資源開發應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提升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開發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屬化工產品。
(三)引進國內外科技成果,加速新興工業化進程
目前國內外已有成熟的金屬深加工工藝,專家建議與這些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引進技術為青海所用;還可以與國內有關研發機構密切合作,吸收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四)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
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專家建議,政府可以在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綜合利用的發展中起推動作用:通過各種信息服務,建立健全中介機構,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構筑扶持礦產資源開發的政策體系,如財稅、土地出讓等;同時可以制訂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競爭,并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和規范。
專家指出,柴達木地區有色金屬主要礦種儲量比例均達到全國平均值以上,具備形成及發展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有色金屬化工工業基地的基本條件;只要政府、企業通力合作,“排憂解難”,柴達木地區有望建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有色金屬化工產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