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中國機械工業經歷了連續3年的超高速增長期,每年工業總產值的增長幅度都超過25%,*高年份甚至達到31.9%。但是自2004年4月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以來,機械工業的經濟運行出現明顯降溫。業內人士曾經擔心,由于滯后效應,機械工業更大落差可能在2004年第四季度或2005年出現。但由于國家宏觀調控實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除對個別行業影響較大外,機械工業各項指標的下降“比較溫和”。
從2005年第二季度開始,機械工業各項經濟指標便開始全面回升,預計全年仍然呈現高速平穩的發展態勢。
專家指出,機械工業各主要分行業的發展已經出現明顯的分化趨勢。中國機械工業盡管總量不小,但是自主開發能力薄弱,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處于低端。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提出的經濟工作方針是要擴大內需,這給機械工業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強調靠內需來拉動經濟,而不是單純依靠出口。
數字:總量增長兩成
2005年1~10月,機械工業總產值33075.57億元,同比增長20.55%;銷售產值32213.52億元,同比增長20.86%。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預計,2005年機械工業產銷增幅可達22%左右,已連續4年增長超過20%。
2005年,機械工業進口增長緩慢,出口高速增長。1~10月,機械工業進出口總額1804億美元,同比增長16.01%。其中進口957.90億美元,增長2.52%;出口846.39億美元,增長36.33%。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和外貿出口總額將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大關。
運行特征:前低后高
從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的月度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05年機械工業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年初,機械工業產銷增長速度曾回落到近幾年的*低點,但從二季度開始穩步回升,到三季度末,產銷增長均超過20%。
分析人士認為,出現以上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2004年機械工業增長較快,因而基數較高。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2004年下半年機械工業的增長速度便開始下降,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2005年*季度。到了2005年下半年,除工程機械等少數行業,機械工業大部分行業的產量、產值和銷售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長,增速都達到20%以上。
利潤驟降
2004年以來,機械工業所需原材料,如鋼材(尤其是矽鋼片和發電設備用鋼材)、有色金屬(尤其是銅導體材料),以及能源(如電力、焦炭)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價格一再大幅上揚,甚至有價無市。
由于原材料、能源、運輸的全面漲價,機械工業的利潤增長空間正在向上游產業轉移。機械工業經濟效益、成本、利潤率、總資產貢獻率等主要效益指標普遍下滑,生產經營成本快速升高。因此,盡管機械行業生產任務飽滿,但企業難以消化原材料、燃料、運輸費用大幅提價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效益增長不能與生產同步。2005年,機械工業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利潤總額負增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預計,機械工業2005年全年實現利潤總額可達2000億元,比上年增長7.6%。
逆差減少
2004年機械工業外貿逆差達到512億美元。但在2005年,由于機械產品進口增長緩慢,而出口高速增長,因此外貿逆差大幅減少。1~10月,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逆差為111.51億美元,同比減少202.05億美元,預計全年外貿逆差不會超過200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機械工業外貿逆差的大幅減少在某種程度上表明,隨著產品結構的調整,機械工業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有所增強。從統計數字中也可以看出,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發電機、數控機床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口增幅較大,一些產品的出口增幅甚至超過100%。
冷熱不均
2005年7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機械工業各主要分行業的發展已經出現明顯的分化趨勢。"以重大技術裝備為主要產品的電工、重型礦山機械、石化通用機械,以及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技術裝備制造業仍然維持了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汽車、工程機械的發展速度明顯降溫;農機、食品包裝機械則一改多年來相對低迷的狀態,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趨勢……"
蔡惟慈強調,在機械工業由高速增長轉入平穩增長的大背景下,供大于求的矛盾開始再度加劇。這一點在汽車和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很明顯了。
事實上,到2005年底,工程機械的很多行業仍然是負增長,而農機等行業卻出現了越來越旺盛的增長勢頭。
蔡惟慈提醒那些2005年仍處于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的行業,這種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遲早也會進入一個平穩增長時期。而這個平穩增長相對于高速增長來說就是回落,會使產能供大于求的矛盾尖銳化。
結構調整加快
在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中,2005年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一些重要而且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數量增加。*突出的是發電設備,30萬千瓦、60萬千瓦等大型機組得到很快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機組。機床行業中,數控機床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而且在經濟型數控機床快速發展的同時,五軸聯動加工機床等高端產品取得重大進展,逐步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機床單機產值的提高說明機床產品檔次越來越高。
此外,農機中的大、中馬力拖拉機,汽車中的轎車,比例都在上升。這些都說明機械工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加快。
問題:自主開發能力薄弱
機械工業盡管總量已經不小,但是全國每年仍要大量進口機械產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我們的低檔產品常遭到進口國反傾銷,而國外的*機械產品卻在中國市場大賺其錢。因此,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挺進,成為機械工業的一致呼聲。
但是,在提高自主開發能力的路徑選擇上,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央對自主創新的定義包含三個層面的涵義,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則認為,現在引進技術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從目前來看,我國*有可能實現的是集成創新。
然而不管怎么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乃是機械工業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觀點:七個問題值得關注
在展望2006年機械工業運行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提出了七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關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2006年的GDP增長為8%。而2005年的GDP增長可能在9.4%~9.5%。從兩個數字的對比來看,對機械工業各個行業可能都會產生影響。
第二,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提出的經濟工作方針是要擴大內需,并且要擴大和拓展消費領域。這就給機械工業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強調靠內需來拉動經濟,而不是單靠出口。
第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家發展改革工作會議都提出,要注意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反彈。機械工業的發展速度與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增長密切相關,從這一點來看不能期望2006年機械工業會有過高的增長速度。
第四,中央比較注重和強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因此機械工業也應特別重視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效益問題。
第五,某些產品的產能過剩會對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除汽車和發電設備以外,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好幾個分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另外,外商在中國的獨資企業產能擴張得很大,這就對國內企業的發展空間構成擠壓。
第六,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機械產品的出口應該從質量和檔次上尋找出路。
第七,總體來看,我國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和降低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
2006懸念:速度增長幾何?
2005年,電力的短缺讓人們異常關注發電設備制造業。2004年發電設備的產量是7138萬千瓦,因此人們預測2005年的發電設備產量可達7500萬千瓦。
但是現在看來,實際產量將超過8000萬千瓦。于是有人認為,8000萬千瓦已經到頂,2006年的產量將不會超過2005年。而來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信息則表明,2006年發電設備的產量仍有可能超過2005年。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2006年的經濟環境有利于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首先,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利于機械工業的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出臺在即,這項政策對機械工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支持。其次,企業合同任務飽滿,特別是國家重點工程所需的重大裝備和大型、*產品仍然供不應求。第三,2006年煤、電、運輸等外部條件將較2005年寬松,電力緊張的局面將有所緩解,煤和焦炭的供應將基本能夠滿足需求。*后,大部分鋼材的價格穩中有降,長線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優質鋼材價格相對平穩,部分電工專用鋼材雖仍顯緊張,但趨勢在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