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過熱后又是新一輪增長的開始,相信誰都不再否認中國經濟內在的強勁活力。也正是這樣強勁的經濟表現和潛力,激發起了全球對人民幣升值強烈而持續的預期。于是,圍繞人民幣升值和需求相關的板塊得到了市場*認同,如地產、商業、消費等等。但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全部嗎?制造業中存在使我們獲取更多回報的投資標的嗎?
中國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加工能力,而沒有自主技術和創新能力,中國制造業只是在賺取加工費用,產業層次較低。這是政經上下對制造業的評價,也是事實。這種局面會改變嗎?技術升級無非兩種方式: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依托低成本優勢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傳統制造業沒有信心、也沒有意愿通過大規模研發投入來追趕遙不可及的對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是經典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核心技術限制轉讓,產業升級總是慢人一步。
有沒有可能讓傳統制造業快速實現技術升級,成就*制造業企業呢?在全球化浪潮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這種可能性正逐步成為現實。歐洲,作為傳統制造業強國的聚集地,正在充當這樣的供給方。歐洲傳統的文化歷史特征,使得中型家族企業成為歐洲制造業的中堅,它們大都具備幾十年歷史,在某一領域具備*的設計、制造能力。近年來,由于國內凝滯的需求、高昂的制造成本、較低的勞動生產率,這些家族企業在高端面臨日本、中低端面臨中國的雙重沖擊,經營舉步維艱,而這些中型家族企業也沒有強烈的突圍意愿。在這樣的背景下,整體出售成為*選擇,購買方可以用很少的資金,獲得快速技術升級的平臺。
事實上,近年中國很多行業都在經歷這樣的變化:工程機械、機床、半掛車、摩托車、汽車零配件、客車等等,以少量資金整體收購歐洲*的制造業企業,技術整體吸收轉化,完善產品線,提高制造和設計能力,打通國內國際銷售平臺,凝合巨大的成本優勢和先進技術,以更強的競爭力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競爭。這種“高位嫁接”模式也許會使一批企業快速實現脫胎換骨,在更高更廣的國際化進程中步入一段高速成長期。
現在看來,勞動力密集、技術更新較慢、成本優勢顯著的傳統制造業似乎對國際市場的沖擊力更強,更容易實現這一產業升級,它們也可能是這一波產業升級的急先鋒。而專業化、自動化程度高、技術更新快的行業,由于較高的附加值,簡單的低成本優勢尚無法構成沖擊力。
不過,國內制造企業要實現技術、市場雙升級,享受高速成長期,以下幾個因素也是必須的:一是持續旺盛的國內需求。在國內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的產業,才可能誕生持續壯大的企業。二是較好的行業集中度或正在提高的行業集中度。只有當優勢企業可以逐步擺脫低檔次競爭,形成一定的壁壘和較好的盈利水平,才有率先實現國際化。三是良好的管理層和激勵機制。四是上下游配套制造能力的同步提高,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