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實現利稅增長10%,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6.5%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高于上年水平。
關鍵詞:改造提升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之年,我省煤炭、電力、焦炭、冶金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在工業中占有較大比重,煤化工業、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醫藥工業、輕工食品等所占比重卻很小,一旦能源和原材料市場發生大的變化,將對我省產生較大沖擊。因此,未來5年,工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非常艱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是我省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
2005年,四大產業增加值約1400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2%。通過資源整合、改革重組、技術改造等途徑,做大產業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鞏固、提升、拓展這四大產業是我省2006年的工作中心。
煤炭工業 在昨天結束的全省工業經濟工作會議上,省經委提出:2006年,要積極推進以陽泉煤業、潞安礦業、晉城無煙煤三個集團公司為核心的區域性集團公司的組建工作。推進礦井標準化改造和以綜采、壁式開采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把資源平均回收率提高到60%,生產礦井機械化程度提高到50%。積極開展煤層氣的工業性開發,搞好洗煤、型煤、水煤漿技術和產品的
推廣應用,研究開發和推廣煤炭氣化、液化技術,延伸產業鏈。
實現煤炭大省向煤炭強省的轉變,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設,是“控制總量、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2010年,晉北、晉中、晉東三大基地煤炭產量達5.8億噸;大型煤炭基地內的小型煤礦數量減少70%,30萬噸/年以上礦井煤炭產量要占到總產量的90%以上;全省煤炭洗選比重達到70%以上;全省煤炭企業礦井采區回采率,薄煤層達到85%以上、中厚煤層達到80%以上、厚煤層達到75%以上;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和大型煤礦主要工業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法規標準。到2010年,全省煤炭生產總量控制在7億噸左右,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左右。
冶金工業 2006年,重點抓好太鋼新建150萬噸不銹鋼、太原不銹鋼生態工業園二期建設、長鋼180萬噸H型鋼、安泰120萬噸H型鋼、山西魯能晉北鋁業有限公司100萬噸氧化鋁等項目的建設,力爭提前達產達效。推進聞喜銀光鎂業、廣靈精華鎂業、稷山華宇鎂業、晉陽煤焦集團、山西精美合金、太原同翔等企業鎂合金項目的技術改造和改擴建,形成12萬噸鎂合金生產能力,進一步發展鎂合金延伸加工。力爭陽煤80萬噸氧化鋁、同德鋁業80萬噸氧化鋁項目取得國家核準,開工建設。加快首鋼重組宇晉、同煤重組同嘉后改造項目的啟動工作。
到2010年,全省粗鋼產能3000萬噸(其中:不銹鋼產能300萬噸)、鋼材產能2800萬噸,氧化鋁產能560萬噸,電解鋁保持目前100萬噸生產能力,原鎂產能50萬噸,鎂合金產能30萬噸;精銅產能20萬噸,不銹鋼制品60萬噸,鋁深加工產品60萬噸,鎂合金深加工產品10萬噸,鋅合金及深加工產品10萬噸。重點鋼鐵、電解鋁企業廢氣排放量要在目前規定排放容量的基礎上降低30%,廢水全部實現閉路循環,固廢盡可能得到綜合利用。冶金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500億元左右。把我省以不銹鋼和鋁鎂合金為主的金屬材料及其制品工業培育成*具競爭力的產業。
焦化工業 堅持“控制產能、淘汰落后、綜合利用、化產回收、保護環境、聯合重組、優化布局、提高素質”是我省焦化工業的指導方針;走規;、集約化、清潔化、集團化和信息化的循環經濟是我省焦化工業的路子。2006年,我省要淘汰關閉落后和違規建設的焦化項目70個,生產能力1500萬噸以上;全省范圍內禁止違規新建焦爐;目前經省政府確認保留的99個已建成的焦化項目中,50%以上建成完善化產回收設施和環保設施,爭取30%以上焦化項目驗收合格并領取排污許可證和焦化項目投產運行許可證。狠抓焦化行業化產回收加工設施的建設,推動資源回收綜合利用,延伸焦化產業鏈,促進焦化產業素質提升。
到2010年,全省關閉淘汰落后生產能力4000萬噸,焦炭產能控制在1.2億噸以下;著力抓好化產回收及深加工和環境污染治理兩大任務,所有大機焦全部實現化產回收,全部建立環保設施,實現焦爐煤氣零排空;建設呂梁、臨汾兩大焦化基地,孝義、汾陽、洪洞、清徐、河津、介休、靈石、潞城等八大焦化工業園和山焦、安泰、陽光等3個焦炭生產能力300萬噸左右的龍頭企業,培育山西焦煤集團和山西焦炭集團兩個千萬噸以上控制力的焦化集團,推進焦化產業的集約化發展。焦化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左右。
電力工業 “上新上大”與“關小改舊”并舉、發展新型電力與保護環境并重是我省發展電力工業的原則。力爭2006年年底前省內自用電力項目各投運一臺,外送電項目大同二電廠的第二臺機組和王曲電廠的*臺機組投運,圍繞煤矸石、洗中煤的消化,依托大型礦井及配套洗煤廠,建設一批煤矸石、洗中煤綜合利用電廠,進行熱電聯產,形成煤矸石、洗中煤就地消化、礦區集中供熱、企業用電自備的“三贏”格局。
2010年年底,全省總裝機容量達到5500萬千瓦左右;新建火電機組采用中水、礦井水比例達到80%以上;發電機組廠用電率平均值降到8%以下,電網網損降至1.2%以下,全省發電煤耗平均值降至標準煤360g/kwh以下。電力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60億元左右。
關鍵詞:新支柱產業
據介紹,煤化工業、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和醫藥工業在我省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比較優勢、發展條件和發展潛力,2006年,我省要通過產業引導、聯合重組、技術開發、項目建設等途徑,加快培育和發展,使其盡快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改變我省支柱產業過于單一的狀況。
煤化工業 記者在省工業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2006年,我省要組織召開煤化工國際論壇,形成一種聲勢和氛圍。要重點推進三維新增3萬噸丁二醇、天脊集團年產13萬噸苯胺和4060尿素、豐喜肥業10萬噸甲醇、大化集團8萬噸粗苯加氫精制等17個項目的投產或部分投產,太化集團年產5萬噸已二酸、榆化公司年產40萬噸聚氯乙烯等30個在建項目工程進展和一批新項目的開工建設。焦化行業要力爭推動2項共60萬噸焦油加工、2項共40萬噸粗苯精制、5項共100萬噸焦爐氣制甲醇項目開工建設,焦爐煤氣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
2010年,力爭全省煤化工產業高濃度化肥總產量達1000萬噸;甲醇450萬噸,其中焦爐煤氣制甲醇360萬噸,甲醇下游產品加工能力300萬噸;煤焦油加工能力255萬噸,煤制合成油品實現產業化;培育發展11戶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化工骨干企業。以煤化工大企業大集團為龍頭,圍繞“肥、醇、炔、苯、油”五條發展主線,形成山西煤化工產業集群,打造煤化工特色品牌,實現我省由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的轉變。煤化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左右。
裝備制造業 2006年,我省要成立山西省整合提升裝備制造業領導組,啟動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工程,要力爭華宇重汽、中信機電載重汽車整車生產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并依托山西青特汽車有限公司、長治清化機械廠、卓里集團公司等企業,加快特種車、專用車生產基地建設。以太重集團煤機公司為依托,繼續整合優勢資源,吸引戰略投資者,集中資金大力扶持,提升我省煤機成套設備、系列設備制造能力。積極推進太重清潔型煤炭深加工設備、干熄焦裝置專用提升機、大齒重型汽車變速箱擴產等30個項目竣工投產。到2010年,形成一批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左右。
材料工業 依托我省豐富的礦產資源,鼓勵發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廢渣為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和建筑材料,大力發展釹鐵硼磁性材料、納米材料、耐火材料和高嶺土材料以及高性能的陶瓷和纖維材料。2006年,要在全省規劃布局和重點支持若干個材料工業園區,如運城磁材、朔州陶瓷、陽泉磁材和耐火材料等。支持企業開發化學建材、中*衛生陶瓷、無機非金屬材料、新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以及以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廢渣為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和建筑材料。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左右。
醫藥工業 2006年,重點抓好山西威奇達藥業阿維菌素、山西亞寶藥業風陵渡工業園二期等25個項目的投產,推進山西博康藥業年產1000萬支復方頭孢類抗生素、山西太行藥業中藥提取二期工程等27個在建項目工程進展和一批新項目的開工建設。加快大同、太原、晉中、運城、長治、侯馬等六大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形成以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經典國藥及現代中藥、現代醫藥物流為特色的山西醫藥生產流通體系。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160億元左右。
關鍵詞:大企業
今后,我省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個方陣”的目標,著力培育太鋼、焦煤等8戶具有較強控制力和國際競爭力、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安泰、長鋼、中鋁山西公司等20戶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帶動作用、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煤氣化、三維、華宇重汽等30戶左右具有較強發展潛力、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組成我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艦隊,*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