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軸承工業從無到有,發展較快。如今,在軸承生產總量及銷售收入方面,已占全國較大份額,尤其是出口創匯更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浙江軸承出口始于1978年,此后眾多的浙江企業逐漸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認為只有著眼于國際市場,用國際標準來衡量產品,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因而很多企業積極開展ISO9000和QS9000質量認證,與國際標準接軌;有的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增加出口品種,改變出口低檔廉價產品的"低效益"狀況;有的企業在國外辦公司、設辦事處,在國外注冊商標,努力打出浙江軸承的品牌?傊,浙江軸承企業積極圍繞產品出口做文章,將國際市場變為軸承銷售的主戰場,不僅促進了浙江軸承產品整體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當地軸承行業的迅猛發展。1995年浙江軸承出口創匯突破1億美元,自此浙江軸承出口每年都上一個新的臺階,到2004年,據浙江省軸承工業協會對177家軸承企業統計,共出口軸承114278萬套,創匯44976萬美元,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軸承生產大省、出口創匯大省。
正因為浙江是軸承出口大省,自從我國加入WTO后,有關軸承進出口以及投資等貿易活動中觸及的一些問題越來越顯現出來,特別是近年來歐美的軸承反傾銷屢屢涉及浙江企業。
針對此,專家提出浙江軸承企業要在兩方面下功夫,即一方面進一步規范企業的貿易行為,堅決反對企業間的競相壓價;一方面以科學、理性的態度處理反傾銷問題,積極應訴,維護自身權益,近年一些浙江企業已在這方面嘗到了甜頭。
此外,專家認為浙江雖已是軸承大省,但相當多的浙江企業都生產小型軸承,產品同質化嚴重,導致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出口企業更是競相壓價,極易引起傾銷指控。上世紀90年代初期,浙江一家產值上億元的軸承企業,只生產一種型號的軸承,專為溜冰鞋配套,出口形勢喜人。見有利可圖,浙江不少企業也跟著生產這種軸承。不料好景不長,市場突變,殃及一批企業,特別是上述那家企業損失慘重,*后走到了被其他廠兼并的地步。前車之鑒,一個軸承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風險較大。企業如有較強的技術力量,應做好充足的技術儲備,不斷開發新品,一旦市場有變,能迅速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品結構,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
專家還指出,我們的企業不要一種產品從原材料到中間產品,再到*終產品都大包大攬。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實施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的優勢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在全球范圍內采購。此外,事實證明,技術層次越高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越少被反傾銷。企業要特別關注自身產業發展的前沿,將相關專利技術、知識產權成果為己掌握,提升自身產品的檔次,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