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南昌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三周年暨建廠四十周年之際
南昌的五月,鮮花爛漫,萬物生輝。
5月18日,這是一個在南硬發展歷程中將被彪炳史冊的日子。今年的這一天,南硬人迎來了公司成立三周年暨建廠四十周年的大喜。
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四十年的拚搏,打造了南硬百年的品牌。南昌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陳可玉總經理自豪地說:今天的南硬,規模大了,實力強了,環境美了,面貌新了,名聲響了。我們為南硬喝彩,我們為南硬而驕傲!
發展無止境,創新無極限,這就是南硬人屢創新業績的力量之所在。
隨著南硬公司老總們的娓娓道來,記者強烈地感受到這一小塊神奇的土地上發生的深刻的變化。記者曾經在距南硬公司一條馬路之隔的一所大學工作過一段時間,談到南硬公司的變化,我的老同事說:現在的603廠(南硬公司)變化可大了,你看,廠門多氣派,車間多漂亮,環境多優美,職工多神氣。南硬的人還是這些人,機器還是這些機器,怎么變化這么大呢?
是啊,南硬公司一直在"變",在"變"中歷經風雨,在"變"中接受挑戰,在"變"中創造"神奇"。 南硬公司仿佛就是一個見風就長的神話,記者真的試圖破譯這個神話之迷。
四十年之變:累累碩果
1966年,在南昌市北郊雙港的一塊荒山丘陵上,經國家計委批準建設603廠(南昌硬質合金廠),當時有職工約500人。從此,這些人員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歷程。在艱苦創業時期,他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磨難。從建廠開始,一直到1985年。由于先天投入不足,生產設施不齊全,生產工藝不先進,生產規模小,產品品種不多,處于邊籌建邊生產、邊補充邊配套、邊規劃邊實施的狀況。但是,困難壓不跨堅強的南硬人,他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越是困難越出成果。1967年開始生產三氧化鎢產品;1969年開始生產氧化釔產品;1971年開始生產鎢粉、碳化鎢粉及硬質合金。1977年所生產的三氧化鎢產品作為中國援助羅馬尼亞的物資*進入國際市場。1981年,化純三氧化鎢、仲鎢酸銨、化純鎢粉、碳化鎢粉分別出口到英國、瑞典、美國、日本等國家。
1986年,從日本引進了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型硬質合金生產線和硬質合金微型鉆生產線,然而,困難也接踵而至:由于企業的自有資金不足再加上其他原因,使企業背上了長達17年的長期歷史負債。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市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鎢市場長期處于低迷之中。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怎么辦?南硬廠提出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的戰略--從初級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移、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移、從原料型產品向高科技含量產品轉移。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企業新上了離子交換工程、十三管還原爐、引進中南工大的機械活化磨礦專利技術、從日本又購進了二條階梯生產線并新增四臺階梯磨床等,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技術改造,產品結構得到了調整。這一戰略的實施,使企業經營余地擴大,生產經營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進入新世紀以后,市場競爭更加加劇,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很難。2002年,南昌硬質合金廠在自己36歲的"本命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抉擇:與中國五礦進行戰略合作。這一抉擇,預示著一個國有企業的"外衣"就要脫落,一個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股份制企業就要"呱呱落地"。
四十年的歷程,南硬廠奉獻給世人的是一串串閃光的數字:
--1969年至2005年,產品年銷售收入從300萬增長到6.66億元,增長221倍。
--1967年至2005年,鎢制品的年銷量從17噸增加到2871噸,增加168倍;
--1981年至2005年鎢粉、碳化鎢粉年銷量從48噸增加到940噸,增長18倍。
--硬質合金產品品種、規格不斷擴大,從切削刀片、拉伸模、精密硬質合金棒料到直徑僅為0.3㎜的硬質合金微型鉆、硬質合金銑刀及精密孔加工工具。
--1985年至1995年,仲鎢酸銨獲國家金質獎;開發研制新型碳化鎢粉,無磁硬質合金、硬質合金粗棒料獲**新產品獎,并列入*重點新產品重點項目。
--2005年,南硬公司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外貿出口先進生產企業"、"2005年度生產企業出口大戶法人獎"。南硬公司已成為江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江西省出口創匯大戶之一、南昌市工業企業出口創匯十強企業、南昌市納稅二十強企業之一。據全國硬質合金行業統計,2005年南硬公司鎢制品和硬質合金創出口總量*位。
……
江西省副省長凌成興在2005年3月視察后高興地說:"南硬公司確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周中樞在2005年視察南硬公司后欣然題寫了9大個字--"新機制、新成就、新輝煌"。
談到企業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在這里工作三十余年的總經理陳可玉無限感慨:南硬今天的成就,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南硬職工心血;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用拚搏開拓的創業精神,無私無畏地奉獻,勤勤懇懇地勞作,譜寫了南硬四十年發展的歷史篇章,用時代激情鐫刻南硬四十年征程的巍巍豐碑。
三年之變:創造奇跡
改制前,南昌硬質合金廠作為一家從事鎢冶煉近40年的老國企,也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該有的通病也全有。盡管日子難過但還是年年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大環境中,明顯表現出上行乏力的狀態。人多效率低,社會職能樣樣俱全,沉重包袱致使工廠負重前行;自身盈余難以支持企業的大規模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技術和裝備的落后致使工廠無法向高水平、深加工方向發展;沉重的銀行債務,融資困難等等。
怎么辦?謀求改革,走靠大聯強之路,已成為企業加快發展的重要選擇。
機會來了。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江西冶金集團公司領導下,南硬廠與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牽手。2003年5月18日,南昌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新公司由中國五礦控股69%,江西冶金集團公司參股31%。這一舉措,不僅為南硬廠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通過與中國五礦的合作,植入了新的管理模式、新的資本運營模式。從此,南硬公司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山登絕頂我為峰"。南昌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的決策層站在國際化的高度,對企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們認為,戰略重組僅僅是企業求得發展的*步,要使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脫胎換骨的蛻變,關鍵是找準發展路徑。
為此,南硬公司的高管層在深深地思索中。
五礦有色副總經理、南硬公司董事長李仲澤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動力,不創新就不能實現大的跨躍。誰的創新能力強,誰就能取勝。我們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保護創新,給創新者提供條件,形成保護創新的氛圍;二是建立創新激勵機制,給創新者以充分的物質和精神激勵。
一語破迷津。改制后南硬公司的三年之路就是一條創新之路。
■機制創新:陣痛后的和諧。聽說要改制,有些基層職工存在擔心:一個國家正式編制的職工,可能因為改制而丟掉"鐵飯碗",他們對改制不理解,他們因改制而彷徨。可以說,改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新公司必須要有新體制,不改變現有的模式就談不上發展",陳可玉總經理斬釘截鐵地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南硬人義無反顧。他們深知,他們在做一件改變企業歷史的大事,開天辟地頭一回,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
改制是痛苦的,但不見風雨怎能見彩虹?看看改制后的變化:
企業變了,由獨資的國有企業,變成了二個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
投資主體變了,由單一的國有經濟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國有控股經濟;
企業的運行模式變了,由國企的廠長負責制變為公司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機構人員變了,公司部門設置由原來的17個管理部門、9個車間減少合并為8個管理部門、4個車間。職工人數由950人精簡到
660人。
經濟效益變了, 改制的當年工業總產值比改制前一年增長25.1%,銷售收入增長21%;實現利潤增長180.2%。
今天的南硬公司已經破蛹化蝶,翩然飛舞。沒有昨日的改制,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沒有對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就不可能成為在市場大潮中暢游的弄潮兒。
■技術創新:招招點石成金。南硬公司從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出發,走技術改造和科技進步發展之路,實現了跨躍式的發展。這是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呢?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招術吧:
一招:抓技改項目。累計投入資金達到1.15億元,完成項技術改造項目20項。其中有投資1300多萬元引進德國公司生產的低壓真空爐項目,不僅提高了棒料生產燒結產能,而且降低了其組織中的孔隙度,較大的提高了產品的物理機械性能。2004年建成的精密工具中心投資3052萬元,全部采用的是當今世界*先進的硬質合金工具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