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一直在驅動世界原料市場的繁榮興旺,但也可能轉而成為拖累。
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強有力地影響著世界原料市場。中國對金屬原料、礦物和燃料的巨大胃口已經將這些商品的價格推上了新的高度,讓有關的開采和加工公司賺得了創紀錄的利潤。這些公司開采多少,中國就吞噬多少,一些觀察家已經在討論原料市場價格不斷被延長的“超級周期”了。
進口轉向出口
可是,將中國視為永遠不會滿足的原料消化者或許過于簡單了。中國當局已經試圖為經濟中過熱的部分降溫,從建筑到汽車,對一些原料的需求已經放緩甚至下降。瑞士信貸*波士頓(CSFB)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董濤說,中國今年的石油需求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對水泥的需求持平;對鋁的需求下降了5%。分析師曾經預測水泥需求上升10%-12%,石油和鋁上升6%-7%。盡管GDP的增長依然強勁,達到9%以上,董濤認為“經濟失去動力的速度要比市場普遍預期的更快。”
放緩的需求已經在打壓價格。在一些原料上,中國已經轉變為凈出口國,沖擊著全球市場。比如鋼鐵,到目前為止,中國消費了今年全球7.3億噸鋼產量的1/3,年需求增長率約為20%。但中國的鋼鐵生產增長得更快,約為30%左右。中國去年還進口1500萬噸鋼鐵,今年可能進出持平,到2006年可能將凈出口900萬噸,2007年凈出口1300萬噸,CSFB的分析師Trina Chen估計。形勢逆轉已經開始打壓國際鋼鐵價格。中國產的鋼鐵價格已經從年初的高點下跌了1/3。
中國鋁出口量也在上升。水泥出口量今年以來更是攀升了3倍。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也在減弱。因為中國電力生產70%依靠煤炭,隨著電網的擴張,電力短缺現象已經有所緩解,因此占新增石油需求40%的柴油發電機用的也少了。這無疑將削弱世界油價的一大支柱。
中國原料需求減弱的范圍和周期正在被熱烈討論中。“你必須對中國的減速故事十分小心,”世界*大的礦業公司BHP的中國區總裁克林頓·戴恩斯說。該公司在中國的銷售發了橫財。對某些原料的需求依然強勁。其中之一就是煤炭,BHP有可能改變其不在中國直接投資的策略,在中國購買一些煤礦。銅價也一直在創出歷史新高:中國消費了世界1/5的銅供給量,大部分用于新的電力線,今年前8個月的進口上升了12%。用于核電站的鈾的銷路也不錯。
新一輪需求熱潮可能正在蓄勢,比如建筑,這一對鋼鐵、鋁、水泥等有關原料的主要需求者似乎有再次加速的可能。瑞士銀行(UBS)的數據稱,中國建筑業年增長率約為10%—15%,二季度加快到30%。這也再度推高了總進口量,在年初曾回落到0,目前又達到10%。政府這一次似乎不像上一次那么擔憂,因為這次似乎不像上次那樣依賴于狂熱的信貸。2008年奧運會的建設熱的因素也將很快介入。
盡管如此,UBS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懷疑,建設熱潮未必能將進口增長率重新推高到35%—40%,并使中國再次成為“世界貿易和GDP增長的*引擎”。進口增長將受限于緩慢的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和過去3年中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
新貿易摩擦點
這些過剩生產能力是導致中國進口需求放緩和世界市場價格下降的主因。在金屬材料生產方面的巨額投資使得中國不僅能滿足自己的原料需求還能出口到世界市場。以鋼鐵為例,中國260多家鋼鐵廠2005年底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9億噸,如果繼續以23%的速度增長,2007年將達到5億噸。
到目前為止,中國洶涌的產品浪潮至少一部分被旺盛的進口原料需求所平衡。一旦原料也開始像加工品一樣從中國涌出,可能將進一步加劇中國與貿易伙伴間的緊張關系。鋼鐵也許將成為繼紡織品之后的新摩擦點。
苗頭已經出現。10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來自中國的鋼管進口造成“市場混亂”,積極游說的美國鋼管生產商取得了初步勝利。韓國*大的鋼鐵廠浦項制鐵警告說,中國正在成為威脅。世界第二大鋼鐵制造商Arcelor的總裁居伊·多萊更是描繪了一幅對他來說極為恐怖的圖景——中國將打造年產1.5億噸的巨型鋼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