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江門人來說,摩托車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驕傲,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
【核心提示】
●打造“中國摩托之都”,應該說,江門還是有一定資本和優勢的。簡單而言可概括為“三個一”:一艘“產業航母”、一個“龍頭老大”和一批“配件精英”。
●江門是競爭“中國摩托之都”,還是另外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城市產業品牌?這是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城市參與競爭時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兵裝集團在成功整合輕騎股份后,將形成南有嘉陵、建設,北有洛北、輕騎的強勢格局;產業布局縱橫南北、市場規模笑傲國內,兵裝系將成為摩托車行業歷史上*大的摩托車生產集團。
●如果說兵裝集團是江門摩托車的“遠慮”,那今年2月發生在近鄰陽江的一件事,則足以成為“近憂”。
策劃人語
摩界驟變
江門何去何從?
摩托車產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多年來為我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一直令江門人感到自豪。
不過,*近的幾條新聞卻無情地告訴江門,摩托車這塊“肥肉”,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行業內的競爭,也日漸升級、深化。
據《證券時報》報道,去年12月18日,濟南輕騎正式公告進入股改程序,標志著停頓1年的輕騎股改正式進行,也標志著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對旗下摩托車產業的整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兵裝集團在成功整合輕騎股份后,將形成南有嘉陵、建設,北有洛北、輕騎的強勢格局;產業布局縱橫南北、市場規模笑傲國內,兵裝系將成為摩托車行業歷史上*大的摩托車生產集團。
如果說兵裝集團是江門摩托車的“遠慮”,那今年2月發生在近鄰陽江的一件事,則足以成為“近憂”。據報道,由美國新世紀公司斥資30億元人民幣打造的摩托車類機車生產基地,2月15日落戶陽江市陽東縣,該公司當日與此間有關部門簽署了正式協議。報道稱,該基地開發建設分四期5年完成,基地建成后,年產摩托車類機車60萬臺及大量發動機,產品以出口為主,主要包括沙灘車、越野車、摩托車、農夫車、大排量發動機以及雪地摩托、水摩托等延伸產品,年銷售收入120億元,創利稅24億元。
與此同時,大長江在常州的大長江工業園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年底就會投產。據稱,這個項目比整個江門總部的產量還要大。對于這一則新聞,很多人難明其究。
情勢如此,江門摩托必須有自己的思考,江門人要有清醒的認識,政府要有明晰的應對思維。基于此,記者特策劃本專題,借腦本土知名財經學者李桂生,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對我市相關主管部門及摩托車業界有所助益。本專題將選取和江門摩托*具可比性的重慶摩托,從兩個地區的實際出發,就一些大家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敬請垂注!
中國的摩托車行業已經走過了萌芽、起步和發展的時期,現已進入成熟及深化階段。經過20多年的“大浪淘沙”,中國摩托車行業基本上形成了廣東、重慶、江浙三足鼎立的局面。重慶是中國摩托的“老大哥”,2007年繼續保持全國產銷量*,成功實現了五連冠!同樣實現了五連冠的還有江門大長江集團,從2003年開始,大長江的產銷量就一直排在全國摩托車企業的*位!在大長江的帶動和影響下,一大批江門本土的整車、零配件和終端銷售企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這也就形成了江門與重慶兩大區域的對壘格局。就目前中國摩托車的發展形勢而言,江門和重慶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摩托車產業在江門和重慶都是舉足輕重的,而且這兩個地區從政府到民間,從整車到配件,從終端到車主,都有很高的行業呼聲。
本土財經學者李桂生,從江門和重慶兩個地區的實際出發,就一些大家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其獨特的觀察角度,不禁令人欽佩,其中提出的一些疑問,也很值得大家關注。以下是他的精彩觀點。
江門憑什么沖擊“中國摩托之都”?
打造“中國摩托之都”,應該說,江門還是有一定資本和優勢的。簡單而言可概括為“三個一”:一艘“產業航母”、一個“龍頭老大”和一批“配件精英”。
“產業航母”——十幾年前,江門的摩托車產業還是一葉名不見經傳的“獨木舟”,今天,江門摩托車產業實現了超過180億元人民幣的年總產值,是一艘名副其實的“產業航母”;
“龍頭老大”——從2003年開始,大長江集團就一直穩坐全國摩企產銷量冠軍的寶座,在2006年“中國500*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豪爵”品牌連續第三年獲得行業排名*,品牌價值68.51億元人民幣;而且2007年大長江一家的利稅已經超過整個重慶摩幫!
“配件精英”——數百家江門零配件廠商是江門整車品牌迅猛發展的堅實保障,江門配件的質量也歷來受到同行的青睞。以至于,在同一地區,同等條件下,“江門制造”能比別人賣多一兩百到幾百元不等的價錢。
桂冠應屬重慶還是江門?
重慶與江門兩地在業界皆有“中國摩托之都”的美譽,相比之下,重慶在2004年*將打造“中國摩托車之都”的設想列入政府5年發展規劃當中。在這份規劃當中,明確提出了重慶市摩托車行業的發展目標:到2010年,實現產銷摩托車900萬輛,占全國的50%,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從而把重慶建設成為規模大、質量高、技術水平先進的舉世公認的“摩托車之都”。可以看到,“中國摩托車之都”在重慶早有說法,并且已被寫進政府發展規劃和目標當中。那么江門呢?2000年,江門市政府出臺《關于把江門市建設成為區域性制造業中心的意見》,明確把摩托車工業定位為江門市支柱產業之一;2002年,政府又批轉下發《關于鼓勵和扶持摩托車及零部件生產發展的意見的通知》;在江門市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努力把摩托車及零配件產業提升為國內乃至世界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可見江門雖在“摩博會”上也有“中國摩托之都”的提法,但我們從以上的內容似乎并沒有看到稱謂的出處,或者說江門各方并沒有正式、明確地提出過這個稱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就好比打仗,兩軍對壘,我們總不能連自己部隊的番號都沒有吧!江門是競爭“中國摩托之都”,還是另外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城市產業品牌?這個是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城市參與競爭時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