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無閑石,貴地多寶藏。”
作為全國三大錳礦富集區之一,銅仁目前已探明4個*超大型錳礦床,累計探明碳酸錳礦資源儲量7.53億噸,位列亞洲*,是國家錳礦資源戰略安全供應核心區。
如何用好“貴地寶藏”,釋放錳礦價值?
銅仁牢牢樹立發揮比較優勢做強產業的鮮明導向,把“富礦精開”作為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關鍵抓手,聚焦錳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錳污染綜合治理,全面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把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發展競爭力。目前,已累計開采錳礦資源量3356萬噸,現保有錳礦資源量6068萬噸。
粉磨、漿化、浸出、過濾......在松桃三和錳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現場,從錳礦到電解錳片,再到錳系產品,錳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不斷延長;
配料、低溫脫氨氮、高溫固硫改性焙燒......在貴州三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錳渣處理技術創新再辟新路徑,推動銅仁增量錳渣清零、存量錳渣有序消納,為全國乃至全球解決錳渣問題提供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新樣本;
球磨、浸出、除雜......在大龍經濟開發區匯成新材料公司電池新材料產業園生產車間,錳渣綜合利用生產技術實現“錳循環”加工利用,打通了“碳酸錳礦—高純錳材”產業發展路徑,在國際錳行業循環經濟上實現重大突破;
.....
這些圍繞錳礦資源打造的“向‘新’之舉”,有力印證著“富礦精開”的銅仁實踐。
“銅仁奮力推進‘富礦精開’,要聚焦‘以礦賦能、以礦招商’,以‘錳’資源帶動其他產業聯動發展。”在2023年“綠色銅仁現代化”學術交流會上,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謝忠文認為,資源、平臺和技術優勢都為銅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依托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龍頭企業,銅仁重點引進了紅星電子、凱金新能源、丹斯迪、山河智能、廣東嘉尚、深圳為方等重點企業,形成了新型功能材料產業縱向成鏈、橫向成群、領跑行業的集群發展態勢。規模企業從2019年46戶發展至今達81戶,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8.6%躍升至54.7%。
“公司將依托現有產品生產鏈,深入融合錳、鋇、鋰等系列產品,與集群內中偉股份、百思特等下游企業深度合作,上下游聯動,推動公司新型功能材料產品的延鏈強鏈發展。”貴州紅星發展大龍錳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嚴家鐸說道。
“鏈”上創增量,錳系材料借新能源產業“風口”一路向前。圍繞以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銅仁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高純硫酸錳、四氧化三錳等錳系代表的中間品產業鏈,鎳鈷錳三元前驅體、錳酸鋰、負極材料等鋰離子電池關鍵配套材料的精深加工產業鏈和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鏈。
用錳,更要“治錳”。正如市生態環境監測員滕建瑋所言,“用好錳資源,治理好錳污染,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推進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三和錳業首創電解槽懸空生產,實現粉塵不外露,溶液不外排,廢水100%回收;武陵錳業通過高壓隔膜壓濾機,大幅度降低電解錳渣中的水溶性硫酸鹽含量,實現錳渣合規堆存。
先后出臺《銅仁市電解錳污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銅仁市錳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0年)》《銅仁市2022年度錳污染治理和錳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為推進錳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成立錳污染治理和錳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對涉錳的礦、企、庫、站實行“四個一策”,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和錳礦企業整治等;創新探索形成“帷幕法”“生化法”“焙燒法”“抽提法”“清污分流法”五種技術路徑解決錳污染問題。
目前,銅仁已關閉退出錳礦山2座,關停退出電解錳企業8家,實施分批治理、分類管控渣庫19座;新建和提升滲濾液、污水處理站9座,錳和氨氮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松桃河下干溪、邊城國控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向“新”發力,逐“綠”而行。
當下的銅仁正在“富礦精開”的激越鼓點中乘勢而進,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勝勢,奮力書寫好高質量發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