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的全國省級農機推廣站站長會議上,中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張天佐、農機推廣總站站長丁翔文都表達了對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信心。
根據農業部農機化司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具體數字:農機總動力達到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6%;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119.7萬臺,較上年底增長7.3%;小型拖拉機1504.7萬臺,增長2.5%;聯合收割機45.5萬臺,增長11.9%;水稻插秧機7.8萬臺,比上年底增加16.4%。
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機耕面積已經達到5.2億畝,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到了3.8億畝和3億畝。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張天佐在報告中強調了農業機械推廣工作的重要性。他在解釋農機購買補貼政策時介紹,在制定并實施農機購買補貼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農民的利益,在保證農民需求的同時,也要保護和促進農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張天佐說,當前農機工業發展勢頭很好,農機產品供不應求。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很多問題還急需解決。他強調,目前農業機械的高端產品研制生產,仍然停滯不前,國內制造企業雖有了較大進步,但制造水平與產品開發能力仍然需要大幅提高。例如100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機,是未來機械化作業的主導產品,目前國內企業僅有一拖生產的“東方紅”大拖取得了實效。在一些大面積機械化作業的地區,可以看到市場仍然由國際跨國公司的高端產品所占據。
張天佐透露,在今后的農機補貼政策中,還將重點考慮自主創新開發研制的產品,即加強對原創產品和技術的政策傾向性,鼓勵和扶持自主創新、技術開發。
農機推廣總站站長丁翔文認為,中國農機工業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時期,他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此,他解釋道:首先是農民的購買力有了大幅提高,對進行機械化作業的必要和認識有了更深的理解,主動開展和要求機械作業的能力已有所提高;另外從中央到地方,農業機械化的意識和要求也在提高。其次是全球范圍內的農機生產制造水平的多樣化,適應中國農業農藝的機具不斷產生,特別是國內一些*的農機制造企業不斷涌現,已經完全能夠適應中國農業生產需求。
丁翔文特別提到,近年來農業裝備制造水平有了很大進步,這些變化令人欣喜。這位老資格的農機推廣工作專家說,今天我們所談到的農業機械推廣,絕不等同于過去的工作。如今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工作力度及機械裝備制造業水平,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過去很多工作受條件限制,只能算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開展。他反復提到,中國農機化推廣的大好時機已經到來,前景十分廣闊。換言之,發展農機工業的大好時機已經來到。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司副司長張天佐在分析了農機工業形勢時,也同時提到,中國農機工業真正迎來了良好的大發展機遇,他舉例說,在已經富裕起來的一些農民用戶中,有人開始以投資的方式購買農機具,并得到了很好的回報,表明了未來農機市場的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