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轉折性意義,將勾勒中國經濟十一五期間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這些“新”將帶動一系列的政策轉變,這些政策的新取向將為相關產業帶來良好機遇。
從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簡稱《建議》)內容看,十一五期間中國在消費市場、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戰略、區域發展、新農村建設等五個發展方面體現出諸多新亮點,蘊涵著新的商機。
“消費馬車”奔跑蘊涵新商機
《建議》強調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意味著中國經濟在經歷出口拉動型、投資拉動型增長之后,十一五期間開始注重增強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三架馬車”——消費的拉動力,開始以擴大內需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經濟增長逐步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雙輪驅動、內需與外需共同拉動的轉變。消費無疑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全面啟動。十一五期間,中國收入分配制度面臨重大轉折,社會分配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政府不但從宏觀政策上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的結構,還將從稅收改革上進一步減少貧富差距,中低收入群體社會福利的增加將顯著提高其消費能力,窮人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將加速消費品市場的啟動復蘇過程。基礎消費品的爆發式需求增長,中西部、東北農村地區的投資消費增長,新消費群體和中產階層的各類時髦需求增長,醫療、教育、養老改革進程加快,將使得中國本土龐大的內需消費市場復蘇,十一五期間中國消費增長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明顯提高,將締造出國內*具競爭優勢和確定性的產業發展集群。
與居民消費相關的產業將獲得高速發展機會。居民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迅速升級,推動旅游、*和高技術消費品以及信息和國際文化消費因此迅速增長。未來5年,住房、汽車、教育和旅游將成為中國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
國內消費市場的逐步復蘇,將給兩類企業提供機會:一是鯊魚型企業,不斷收購兼并提高行業集中度,在部分基礎消費品、渠道、物流網絡等市場實現“壟斷”;二是雄鷹型企業,借助品牌和高端路線,避開廣泛的價格戰和惡性競爭,在部分品質敏感型消費品、奢侈消費品、時令消費品上獲得超額利潤。
國內消費市場的逐步復蘇,使服務業也面臨大發展機遇。在經濟發展重點從東到西全面鋪開的過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費升級將向服務升級演變,屆時,除消費性服務(金融、醫療設施、酒店旅游等)將迎來更快發展外,生產性服務(金融、數據、設計、運輸等與生產相關的服務)也將快速啟動。
產業升級蘊涵新商機
《建議》強調中國經濟將由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走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意味著中國未來產業發展將取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將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經濟,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新能源、環保和裝備三類產業發展導向將出現引人矚目的變化,新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政策、環保產業政策、裝備工業扶持政策,也將是新時期產業政策中*令人矚目的新動向。可以預見,新能源、環保、裝備制造業等都有可能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
新能源:《建議》強調創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節約清潔安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將把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再次提到議程上來。能源價格的提高,對能源浪費的抑制,都將為與節能、新能源、替代能源和能源開發相關的產品和行業提供機會。太陽能、核能、風能等產業的投資將得到大大提速,產業前景值得關注。
環保產業:環保行業整體將面臨大發展機遇。循環經濟客觀要求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因此各種資源(水、熱、油、氣)價格上調將是必然趨勢,低耗能、低污染的機器設備(包括汽車等個人消費品)開發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
裝備設備業:經濟增長模式改變對相關裝備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專用裝備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在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軍工等方面的新型設備將會有較多的政策優惠與發展機遇。受惠行業還將包括電網設備、鐵路設備;清潔高效發電裝備、海洋石油工程裝備、數控機床、新型紡織機械等領域。
自主創新戰略蘊涵新商機
《建議》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而此前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寫入中共中央的全會公報——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國對自主創新的特別強調,意味著自主創新將由理念上升至運籌層面,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部署實施。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強國的新戰略。中國將掀起一股自主創新浪潮。
《建議》明確提出企業是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將成為十一五期間產業政策扶持的重點。今后,企業將直接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一改過去政府總是把研發經費撥到高等院校研究院的“老一套”。
目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并且其中1/3是落后技術的產能,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傳統產業是目前*重要的任務。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優勢企業、知識技術含量較高的*服務業、參與國際競爭且在相關領域擁有技術比較優勢的現代產業、裝備和零組件已具備進口替代效應的創新型下游產業等,都可能成為未來投資的重點流向。機械裝備工業,水泥、電解鋁等等這些看似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行業,如果其中有公司開始向自主創新能力或者新技術發展,同樣可以帶來機會。此外,類似醫藥、電子、IT等領域都存在著重大的創新和進步空間,對其中有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的重點投資值得關注。
區域化發展蘊涵新商機
《建議》提出,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中國*把以經濟區發展為內容的區域規劃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意味著中國經濟空間格局在經歷了26年地方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發展之后,市場主導型的區域經濟發展將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開始從省份經濟真正邁向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整合將成為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柱力量之一。
區域規劃是以跨行政區的經濟聯系緊密地區為對象的具有約束力的空間規劃。通過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從而破除行政封鎖,為區域統一市場甚至全國統一市場的*終形成掃除障礙。這將為產業跨區域擴張發展創造機遇。
十一五期間,將有三大新的重點區域發展值得關注:
一是天津濱海新區。《建議》提出,“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意味著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被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天津濱海新區將成為天津*大的經濟增長點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呈現出巨大的潛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海峽西岸。《建議》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海峽西岸”寫入《建議》,這也是“海峽西岸”*次寫進中央文件,成為《建議》的一個亮點。意味著地處海峽西岸的福建在整個全局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支持海峽西岸發展,為福建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發展平臺,有利于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三是成渝地區。據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9月中旬介紹,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區、成渝地區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將成為區域規劃的重點關照對象。將成渝地區列入十一五規劃,顯然是加快西部發展、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一步。成渝地區將由此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
新農村建設蘊涵新商機
《建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意味著中國農村建設繼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3年開始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迎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重大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新時期中國農村建設的方向。
新農村建設相比較過去單向的政策而言,是系統性、綜合性的政策。新農村的內涵本身即蘊涵著新商機。新農村的內涵至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其中,“新設施”就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預計國家將會采取更多的新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如通過財政補貼、城市支持等“外力”方式來解決農業問題。農業產業化較高的公司可能有高速發展的機會,值得期待。此外,注重解決農民收入這一核心問題,通過大力支持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有可能保持較快的增長,農村消費市場有望成為一個新的增長亮點。這對釋放部分工業產業的剩余產能有很大裨益,也為向消費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供一個契機和起點。
中國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則預示著未來中國產業發展的兩大主導方向:一是以中西部、東北、農村為主的基礎設施建